摘要:暮色像浸了墨的棉絮,一点点裹住楼观台的飞檐,也裹住他满脑子的焦躁 —— 再过三日,便是他向老子递交 “观物札记” 的期限,可案头那卷《道德经》,他翻来覆去读了半月,只觉 “道” 字像团抓不住的雾,虚得让人发慌。
王生第三次在竹简堆里撞翻漆杯时,檐外的雨终于歇了。
暮色像浸了墨的棉絮,一点点裹住楼观台的飞檐,也裹住他满脑子的焦躁 —— 再过三日,便是他向老子递交 “观物札记” 的期限,可案头那卷《道德经》,他翻来覆去读了半月,只觉 “道” 字像团抓不住的雾,虚得让人发慌。
“后生,又在跟竹简置气?”
苍老的声音从竹帘后传来,带着雨后特有的湿润。
王生猛地抬头,见老子拄着藜杖站在门口,青布道袍上沾着些草叶,显然是刚从后山回来。
他忙起身行礼,手指还沾着竹简上的朱砂:“先生,弟子愚钝,总也摸不透‘道’的意思。您说‘常无观妙,常有观徼’,可‘妙’是啥?‘徼’又是啥?纸上的字认得,心里却空得很。”
老子没答话,只走到案前,指了指他撞翻的漆杯。
杯里的残茶在案上洇出一小片水渍,像个模糊的圆。“你且说,这杯子未装茶时,是啥模样?”
“是空的。” 王生脱口而出。
“空的时候,你能看见它的‘妙’吗?”
老子弯腰,用藜杖尖轻轻点了点杯壁,“你想装茶时,会不会先想:这杯子能装多少?会不会漏?杯沿的弧度握着手舒不舒服?这些没装茶时就有的心思,便是‘无’中藏的妙 —— 隐在事物背后,没显出来,却牵着你的念头。”
王生愣了愣,忽然想起三日前去集市买鞋的事。
那天他站在鞋铺前,手里攥着钱,脑子里翻来覆去地转:要软底的,能走山路;要深帮的,免得灌进泥;最好是棕褐色,耐脏。
那时鞋还没买到,可那些念头已经像芽儿似的冒了出来 —— 原来那就是 “观妙”。
“那‘常有观徼’呢?” 他追问着,身子往前凑了凑。
老子笑了,转身从墙角拎过一个布囊,倒出一双新纳的麻鞋放在案上。
鞋帮缝得整整齐齐,鞋底纳着细密的针脚,鞋头还缀着个小小的布扣。
“你看这鞋,已经做出来了,是‘有’了。你摸它的鞋帮,是不是能摸到针脚的边界?看它的鞋底,是不是能分清前后的弧度?这些能摸得着、看得清的边界,就是‘徼’。”
王生伸手去摸,指尖触到麻线的纹路,忽然就通了 —— 那日他在鞋铺里,拿起一双鞋翻来覆去看,捏鞋底的厚度,量鞋帮的高度,最后确定 “就是这双”,不正是在 “观徼” 吗?
他先前总觉得 “道” 在天上,在云端,原来竟藏在买鞋这样的小事里。
“可先生,就算懂了‘妙’与‘徼’,弟子还是静不下心。一想到要写札记,就心慌得很,脑子里像有几十只雀儿在飞。” 王生揉了揉眉心,语气里满是挫败。
老子闻言,拉着他走到窗边。
雨后的夜空格外清亮,星子像撒在黑丝绒上的碎玉,静静悬着。“你看那星星,它们动吗?”
“动的,只是慢得看不出来。”
“那你觉得,星星慌吗?”
老子转头看他,眼神像潭深水,“它们顺着自己的路走,不赶,不抢,这就是‘致虚极,守静笃’。你心里的雀儿,是因为你想抓的太多 —— 既想把札记写得好,又怕先生不满意,还想着三日后的期限,心被这些念头填满了,哪还有空去感知道?”
王生低头,看见自己的手还在不自觉地攥着衣角。
他想起昨日在后山,看见两个小童打太极,你推我挡,脚步慢悠悠的,谁也没想着要赢。
可后来来了个壮汉,非要加入,一伸手就把小童推得趔趄,那场太极反倒散了。
“先生,您说‘反者道之动’,是不是就像小童打太极?
俩人力气差不多,能‘对反’,所以太极能打下去;壮汉来了,力气差太远,‘对反’不起来,就散了?”
老子眼里闪过一丝赞许,点了点头:“你倒会联想。前日山下的小吏来问我,为何他在大邑做县丞时,做什么都不顶用,到了咱们这小邑,反倒能办成事。
我便跟他说,大邑如鲸,他如虾米,虾米怎敌得过鲸?
可到了小邑,他与邑民力气相当,能‘对反’,道的动静自然就显出来了。”
说着,老子从袖中取出一块朴木,纹理粗糙,还带着树皮的痕迹。
“你看这木,没雕没刻,是‘朴’;可若把它雕成樽、刻成俎,它就有了‘德’——‘道’是这木的本,‘德’是这木的用。你感知道,不是要你去抓那团雾,是要你在买鞋时知‘妙’与‘徼’,在心慌时守‘虚’与‘静’,在做事时懂‘对反’—— 把道落到具体的事上,那便是德,便是‘用’。”
王生接过朴木,指尖触到粗糙的木纹,忽然觉得心里的雀儿静了。
他想起自己前日在厨房看见的陶罐,平日里用来盛米,毫不起眼,可若没有它,米就没处放 —— 那陶罐也是道的体现,因它 “朴”,因它有 “用”。
那晚,王生在案前坐了整夜。
他没急着写札记,先是闭眼静坐,感受着檐外的风掠过竹梢,感受着烛火跳动的温度,感受着手里朴木的重量 —— 慢慢的,心里的虚空像被清泉填满,先前模糊的 “道”,竟一点点清晰起来。
三日后,他把札记呈给老子时,案上还放着那双麻鞋和那块朴木。
札记里没写什么高深的话,只记了买鞋时的 “妙” 与 “徼”,记了看小童打太极时的 “对反”,记了握朴木时的 “静”。
老子翻着札记,忽然指着其中一句笑了:“‘道在鞋帮的针脚里,在陶罐的弧度里,在檐角的风里’—— 后生,你总算摸着‘道’的边了。”
王生望着窗外的阳光,忽然明白,原来 “道” 从不是遥不可及的玄学,它是每个人在生活里的 apprenticeship(学徒期)—— 是在 “无” 时守住念头的 “妙”,在 “有” 时看清边界的 “徼”,在慌时沉下心的 “静”,在做事时找对平衡的 “反”。
就像雨后的楼观台,风会停,雨会歇,可道的规律,会像檐角的飞翘,一直立在那里,等着人去看,去摸,去懂。
以上为ML魔炼(可微信搜索)平台,关于气控技术的故事版,采用了AI助写。其中的描述,十分细腻,我觉得,其十分“贴切”地表达了气控技能在日常工作中的使用。
来源:无限坏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