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豫教授:以 “京韵” 承血脉,共绘中国血液学新蓝图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11 19:55 2

摘要:血液,是生命之河,承载着维系生机的使命;医学,是守护之盾,镌刻着医者仁心的担当。从110年前中华医学会以 “巩固医家交谊,尊重医德医权,普及医学卫生,联络华洋医界” 立誓,到45年前血液学分会在时代浪潮中凝聚力量,中国血液学人始终以 “传承” 为经,以 “创新

血液,是生命之河,承载着维系生机的使命;医学,是守护之盾,镌刻着医者仁心的担当。从110年前中华医学会以 “巩固医家交谊,尊重医德医权,普及医学卫生,联络华洋医界” 立誓,到45年前血液学分会在时代浪潮中凝聚力量,中国血液学人始终以 “传承” 为经,以 “创新” 为纬,在攻克白血病的征途上写下 “上海方案” 的传奇,在骨髓移植领域开辟 “北京方案” 的新境,让生命的火种跨越山海,让精准的诊疗惠及基层。

如今,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共同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血液病学研究所、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承办的中华医学会第十九次血液学学术会议将于2025年9月11日-14日在北京召开,以“京韵中华 血脉相承”为引,汇聚全球智慧。值此之际,大会主席胡豫教授带你回望百年初心,解析当下突破,共赴未来之约——看这条流淌着担当与智慧的 “血液长河”,如何在新时代奔涌向前。

聚焦三大突破方向,共赴 “京韵” 学术之约

作为本次大会的学术引领者,胡豫教授明确了最期待看到的三大突破领域。在精准治疗方面,中国首个血友病B基因治疗产品、地中海贫血基因治疗进展、静脉血栓基因治疗的转化研究等成果备受关注;技术融合领域,血液肿瘤多模态AI辅助决策系统的推广应用及医患沟通与教育的智能化探索将成为焦点;协同创新方面,多组学研究的成果整合、医工交叉和产品转化的突破值得期待。

“诚邀各位同仁共赴这场‘京韵中华 血脉相承’的学术盛会!” 胡豫教授发出热忱邀请,“在北京这座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城市,让我们既回顾45年奋斗历程,更共同绘制未来蓝图,让中国血液学的血脉永续,让属于我们的星空更加璀璨!”

四大引擎驱动学科跃迁,盛会助力机遇落地

今年正值血液学分会成立45周年,胡豫教授认为中国血液学正迎来重大发展机遇:精准诊疗进入 “多组学整合” 时代,本土原研药物从 “跟跑” 转向 “全球同步研发”。

他进一步指出,学科发展正以 “基因编辑-细胞治疗-AI诊断-基层赋能” 为四大引擎,推动从 “疾病治疗” 向 “健康维护” 跃迁。“基因治疗改写遗传病自然史、AI重塑诊疗流程、基层技术普惠促进医疗公平,这些突破不仅将提升临床疗效,更将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血液健康管理体系。”

而本次大会正是助力这些机遇落地的关键平台。“它既是全球前沿成果的碰撞场,更是先进技术下沉基层的助推器。” 胡豫教授表示,希望以盛会为契机,凝聚学科力量赋能 “健康中国 2030”,用原创突破为人类健康贡献中国智慧。

“传承” 是精神血脉,更是创新根基

本次大会以 “传承・创新・融合・卓越” 为主题,胡豫教授特别选择 “传承” 一词阐释其深意:“它承载着中国血液学45年的精神血脉。”

从王振义院士坚持查房带教,到如今青年学者在各领域实现突破,这种 “传帮带” 的接力,让学科既守住 “以患者为中心” 的初心,又能不断攀登科研高峰。“传承不是简单的延续,而是让前辈的智慧在新一代手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百年宣言照前路:融入民族复兴的医学担当

110年前,中华医学会以 “巩固医家交谊,尊重医德医权,普及医学卫生,联络华洋医界” 为创立宣言。在胡豫教授看来,这一宣言历经百年仍字字千钧,其核心在于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大业的担当精神。

“中华医学会自诞生起就与党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 胡豫教授指出,中国血液学机构在新中国百废待兴时起步,血液学分会在改革开放初期成立,又在新时代迈向高质量发展。从颜福庆先生创办《中华医学杂志》,到王振义院士以 “全反式维甲酸” 攻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一代代医者用奋进与担当书写了中国医学的华彩篇章。

站在110年的新起点,胡豫教授表示:“我们将延续百年医学血脉,在新时代开启学科发展的新篇章。”

精神财富的凝练:创新驱动、生命至上、协同共进

在中国血液学45年的发展历程中,涌现出大批院士和学科领军人才。胡豫教授将他们留下的最宝贵精神财富概括为三个关键词。

创新驱动:血液学的突破离不开颠覆性创新。王振义院士团队开创的“上海方案”,使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愈率从10%跃升至95%以上;阮长耿院士团队在简陋条件下研制出我国首批血小板单抗,这些 “从0到1” 的突破,彰显了血液学人“敢为天下先”的魄力。

生命至上:以患者为中心是血液学发展的核心。陆道培院士完成亚洲首例异体骨髓移植,黄晓军院士创建 “北京方案” 实现 “人人有供者”,每一步进步都践行着守护生命的初心。

协同共进:学科发展依赖跨领域协作。1973年全国白血病协作组成立、中法血液学学术会议连续举办11届、出凝血疾病防治网络覆盖全国并推广至 “一带一路” 国家,开放包容的理念让中国血液学从跟跑走向领跑。

胡豫教授强调,这三个关键词相互交织:创新提供技术支撑,生命至上锚定价值导向,协同共进凝聚发展合力。

45年组织变迁: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跨越式发展

从1980年成立至今,血液学分会在学科专业化和组织建设上实现了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 的蜕变。

在组织建设方面,分会历经12届委员会的接力传承,成立了党小组,构建起包含10个专业学组(含4个筹备学组)和1个青年学组的完善体系。会员规模从最初的126人发展到2万余人,全国年会参会人数达近5000人,形成了 “基础与临床并重、全国协同创新” 的良好发展态势。

从“跟跑者”到“引领者”,三大转变绘就新图景

谈及中国血液学的未来,胡豫教授提出三大期待:从技术引进者转变为标准制定者,从区域引领者转变为全球贡献者,从疾病治疗者转变为健康守护者。

具体而言,他希望看到更多像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治疗方案一样的 “中国方案” 写入国际指南;建立全球血液病数据中心,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推动诊疗关口前移,通过早期筛查和干预实现血液病可防可控。

“实现这些目标,需要传承前辈治学精神,保持‘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的研究传统;需要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尤其是与人工智能、生物工程等领域的结合;更需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青年人才,让他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 胡豫教授的话语中,满是对学科未来的笃定与期许。

会议详情

胡豫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血液病学研究所所长

教育部生物靶向治疗重点实验室主任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委

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学部委员

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教育委员会委员

中华血液学杂志副主编

临床内科杂志/临床血液学杂志/临床急诊杂志主编

Thrombosis Research/Thrombosis and Haemostasis副主编

国家杰青、长江特聘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全国优秀医院院长

来源:贝灵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