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是动态变化的,常相互转化。好的有可能变坏,坏的也可以变好,成为一种常态。《道德经》第45课里就说到,“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合,前后相隨。”事物就是这样变化的,对立统一。
第三十五课 盈之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棁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是动态变化的,常相互转化。好的有可能变坏,坏的也可以变好,成为一种常态。《道德经》第45课里就说到,“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合,前后相隨。”事物就是这样变化的,对立统一。
在这一课里,老子也是在强调这一点,指出,要想万物盈之,保持在一个水平上,是不可能的。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棁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总的来说,就是说,有盈之,必有亏之。在一定条件下,盈之可以变为亏之,化为无,这种情况并不少见。你看,世上就有这样的人,一时青云直上,名声大噪,或暴发暴富,往往就灾祸接踵而至,从高端跌入深渊,从显贵沦为阶下囚,声名狼藉,一夜之间,便囊空如洗。这些情况并不少见。这不能不说是人生深刻的教训。原因就是人们不懂得事物变化的客观规律,受人道影响太深,私心欲望太重,刻意追求的结果。这说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时刻都要看到人生就是益之而损,损之而益的过程,受损时不应过于颓丧,受益时不应骄傲,张狂,忘乎所以。
我们修道德更是要这样,不能有私心欲望,不能只为个人利益。不能因为有了点成绩就骄傲自大,认为不错,沾沾自喜,而不严格要求自己,连《道德经》也不好好背了。结果如逆水行舟,一泻千里,不可收拾,吃了大亏,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我以前在修心修德就吃过了这样的亏。在修为一段时间感到有了些变化后,觉得在背经时在眼前看到了什么就以为自己有功能了。在自己身体状况有些好转,本性有些改变,取得了些进步,就认为了不起了,昏昏然了,《道德经》也不好好背了。显然,接着就是亏之。复过时就是过不了那个坎坎,个人主义反而更严重,私心欲望大暴露,修道德明显倒退,身体也出现了状况。后来在老师的指引下,学友们的帮助下,才慢慢找到自己的问题,有了些改观。学习了这一课,自己更加懂得,大道无边无际,变化无穷,大道的知识也是无穷无尽。我们修心修德,修本性,是一辈子的事,不可停顿。如果好好修,修的东西就保得住。
所以,我们必须以高标准要求自己,要隨时提高自己。不好好修,不往上面走,就不进则退,不强则衰,就会降低。因此,我们修道德,任何时候都骄傲不得,骄傲不符合道性,道不会帮自己。而且,自己也认识到,我们修心修德,就是要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损有余而补不足,再生之,再提高,再上升,不知足,无止境,才有长进,保持得住。
自己深知,自己修为,常常是处于不足的状态,要补之,需要刻苦修,增加道性,才能道补,才能提高。这种补之的过程,任何时候都不能停,一停就会下滑。而这种看似不显眼的过失,就会阻碍自己进步。比如,这次腾迅会议听课,开始的时候自己就不大重视,只想当个“听客”了事,就想偷懒,不打算发言。后来,经过老师的评析,学友的帮助,自己意识到这就是滿足现状,船到码头人到岸,骄傲自大的思想,有害无益,这样是修不上去的。意识到这些后,自己就决心改,争取多谈体会,即便没有机会讲,也准备了讲稿,自己就感到,这样自己才又继续取得了进步。这也使自己更感到了自身的不足,更应加倍努力赶上去。今后更应好好学习,修好自己,还要尽其所能,努力传播好《道德经》,自己一定要有自知之明,好好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缺点,知道自己的使命,隐身心,无为自然地去修为做。(高山)
来源:李聃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