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史记·孔子世家》中,太史公引《诗经》之言感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孔子不仅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深刻塑造了华夏文化的精神内核,更以“有教无类”的办学理念,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为后世树立了为师者的典范,被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
提起广西,
有人惦记老友粉的热辣鲜爽,
嗦一口浑身通透;
有人念着山水间的灵秀,
云雾绕着青山超治愈;
还有人一提起就流口水——
桂味荔枝的甜、
桂七芒果的香、
沙田柚的脆,
每一口都是阳光的味道!
可你知道吗?
在这片又好吃又好看的土地上,
在广西的
群山叠翠与海岸潮涌之间,
石头不只是沉默的自然造物,
还是承载着文明温度的鲜活载体,
更是镌刻民族记忆的“活化石”。
又是一年丹桂飘香时,
在这个专属于师者的日子里,
我们循着风的轨迹,
走进横州学宫的碑刻、
南宁人民公园的碑石、
罗城古宅的匾额……
才发现,
这里的石头会说话、能传情。
它们安安静静立了千百年,
把华夏尊师重教的那些暖心事,
都悄悄记在了时光里。
01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史记·孔子世家》中,太史公引《诗经》之言感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孔子不仅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深刻塑造了华夏文化的精神内核,更以“有教无类”的办学理念,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为后世树立了为师者的典范,被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夫子杏坛图》(拓片)
1987年在拆除横州学宫旧建筑时,意外在横州学宫后殿的一侧墙体上发现一方珍贵的碑刻——《夫子杏坛图》,碑画中心端坐于杏叶纹方坛上为一老者,头结莲花冠,身形魁伟,神态祥和,老者两侧及身后侍立十人,形态各异,皆作聆听状,为孔门十贤,或称“十哲”。画的左侧上为隶书题名《夫子杏坛图》,题名下为楷书题记。
此碑的摹画者是南宋绍兴时横州历史上首位进士甘彦,他在山东兖州任学正时,利用拜谒孔庙之机,于孔庙临摹吴道子画至圣画像,回乡付与知州重刻于郡学,为目前广西所见孔子石像中纪年明确、年代最早者,是宋代儒学在广西传播的见证。
至圣遗像前,曾有多少八桂学子顶礼膜拜,立下求学之志,汲取儒家文化的智慧,而这方碑刻也成为了广西学子与古代圣师精神对话的重要媒介。此碑现藏于横州市博物馆。
02
知行合一 文治南疆
《王阳明老先生遗像》碑
南宁市人民公园的镇宁炮台环形碑廊内,留存有明代《王阳明老先生遗像》碑。该碑高207厘米、宽140厘米,上有线刻王阳明全身燕居坐像。像中的王阳明氅衣素纹,正襟端坐,身形清瘦,两颧棱峭,神情坦然。此像碑刻原立于敷文书院。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后迁居山阴(今绍兴)。弘治十二年(1499)中进士,后累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因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有功,封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谥文成,万历十二年(1584)从祀孔庙。
明嘉靖六年(1527),广西田州府(治今田阳)土目卢苏、思恩府(治今武鸣)土目王受起兵叛乱,王阳明抱病上任,以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出征广西,总督两广兼巡抚,奉旨镇压思恩府和田州府的武装起义。王阳明对南宁乃至广西最深远的影响,莫过于兴办教育,在南宁他创办敷文书院,多次在书院亲自讲学,向广西学子传授自己“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思想。得益于王阳明文治南疆的影响力,广西在明清时期迎来了一波文化发展的高峰,数百年余泽犹在。
广西提学佥事黄佐纂修《[嘉靖]广西通志》“卷第二十六·书院·南宁府·敷文书院”收录有王阳明撰《敷文书院(碑)记》,表明其在战后致力于兴办教育,以书院“宣扬至仁、诞敷文德”的初衷。这篇碑记,也成了王阳明重视教育、以文治世的重要文献佐证。
03
英飘璧水 感念师恩
英飘璧水匾额(拓片)
此匾额刻于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为时任罗城县(今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儒学教谕龙之文给国学生温中道题写的匾额。“璧水”指太学,外环以水池,形如璧,后以“璧水”指称读书讲学之所。“英飘璧水”即龙之文赞扬温中道才学出众,卓尔不凡,这既是赞誉也是勉励,表达了龙之文对学生的深厚期待,希望学子都能学有所成,英才辈出。
此匾额位于罗城仫佬族自治县黄金镇北盛村排沙屯温庆寿家,虽历经岁月洗礼,却依旧能让我们感受到那份真挚的师生情谊。
木石有灵,
这些沉默无声的碑铭木刻,
是民族记忆的“活化石”,
蕴含着人们的珍重铭记,
历经风雨而意蕴弥深。
从历史刻痕中的师道传承,
到当下的师生情深,
变的是时代的模样,
不变的是
“尊师重教”的文化基因。
✦
来源:两广大地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