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想想看,几千年前,咱们的祖先鼓捣出这门技术,得多厉害。就说宋朝吧,南海打捞出来的商船,货仓里满满当当全是铁锅,出口到西亚、欧洲。那会儿,这些铁锅到了外国,估计跟咱们现在看高科技产品似的,稀罕得不行。
昨晚炒青椒肉丝,锅里“滋啦”一声,油烟裹着肉香扑到脸上,我突然愣了一下:这天天吃的炒菜,咋就成了咱中国饮食的“专属标签”?
翻了翻网友讨论,有人一句话把我点醒了:“你以为古代人人用得起铁锅啊?那玩意儿,在过去比金子还金贵!”这事儿,得从几千年前的炉火讲起。
要炒菜,先得有口结实的大铁锅。现在咱们觉得铁锅稀松平常,超市里几十块钱就能拎一口回家。但搁古代,那可是妥妥的“高科技产品”。
冶炼技术是关键。得把铁矿石高温熔炼,去除杂质,再做成合适的锅具。这在古代,可不是件简单事。
想想看,几千年前,咱们的祖先鼓捣出这门技术,得多厉害。就说宋朝吧,南海打捞出来的商船,货仓里满满当当全是铁锅,出口到西亚、欧洲。那会儿,这些铁锅到了外国,估计跟咱们现在看高科技产品似的,稀罕得不行。
没有这成熟的冶炼技术,想做出能经得住高温爆炒的铁锅,门儿都没有。别的地方冶炼技术没跟上,自然也就没法 widespread(广泛地)炒菜了。
咱们老祖宗能用上铁锅炒菜,那在当时,绝对是走在烹饪界前沿的事儿。
这就跟技能树似的,每个地方点的技能不一样。咱们老祖宗把技能点点在了铁锅上,那欧美呢?他们点在了烤箱上。
你看,有了铁锅,咱们能炒出喷香的青菜、滑嫩的肉片,还能用铁锅蒸包子、蒸鸭子,反正能把食物弄熟,还能弄出各种花样。
可要是没烤箱,法棍、布朗尼、火山熔岩巧克力蛋糕这些,就没法做啦。咱们也不用像烤鸭子那样,用锡纸包起来折腾,铁锅往那儿一放,火力一调,“滋啦”一声,香气就出来了。
再说说西餐里的蛋清打发。为啥西餐总爱打发蛋清?还不是因为他们白糖普及得早,能做冰淇淋、溶豆这些需要蓬松口感的甜品。
咱们中餐里,蛋清基本不打发,一方面是白糖普及得晚,另一方面,咱们的烹饪思路也不一样,更讲究食材本身的味道和火候的把控,用铁锅一炒一炖,味道就足够丰富了。
其实,中美饮食差异多了去了。咱们发明了酱油,那酱香浓郁,能给菜肴增香提鲜。欧美人没发明酱油,是不是就觉得他们见识浅?
可人家发明了蛋黄酱啊,用柠檬、迷迭香、罗勒、百里香这些香料调配,也能做出别具风味的酱料。咱们可能没咋听过这些香料的组合,但人家用着顺手,吃得也香。
就像有人说的,铁锅发明出来了,咱们就用它炒菜;没往烤箱那条路上发明,咱就不用。这不是谁好谁坏的问题,就是不同的文化和技术发展,造就了不同的烹饪方式。
咱们的炒菜,讲究的是快火急炒,最大程度保留食材的鲜嫩和营养;欧美的烘焙、煎烤,讲究的是慢工出细活,让食材的香气慢慢散发出来。
现在想想,咱们天天吃的炒菜,背后藏着这么多门道。从古代硬核的冶炼技术,到技能点的选择,再到不同饮食文化的碰撞,这一口炒菜,吃的不只是味道,更是咱们老祖宗的智慧和文化的传承。
所以啊,下次再吃炒菜,可得好好品味品味。这不仅仅是一顿饭,更是咱们中国饮食文化独一份的精彩。也别觉得只有咱们炒菜就多特别,人家的烘焙、煎烤也有自己的魅力,饮食文化嘛,本来就是百花齐放,各美其美。
来源:发奋小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