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临死前才看透,他不该杀美丽的玉兰,也不该对另一个毒妇动情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12 01:29 3

摘要:武松,翻开《水浒传》,他并非序列一的主角。可偏偏每次看到他登场,气氛都变了。剧作里“武十回”,直接让人眼前一亮。仿佛施耐庵自己都没忍住在武松身上投入了最多热情。观众会讲,主角光环,没加在武松身上,却把一个配角塑造出鲜活的人格。这倒也让人好奇。他的结局到底算不算

武松,翻开《水浒传》,他并非序列一的主角。可偏偏每次看到他登场,气氛都变了。剧作里“武十回”,直接让人眼前一亮。仿佛施耐庵自己都没忍住在武松身上投入了最多热情。观众会讲,主角光环,没加在武松身上,却把一个配角塑造出鲜活的人格。这倒也让人好奇。他的结局到底算不算好?是不是英雄就天生和悲剧相绑?

后来翻史料,发现明朝的民间说法也是这么点。施耐庵在正文里提到“因果报应”,莫非真有其事?武松走到最后那步,难道不是桥段使然,而是命运本就安排?

仔细看武松最终的归宿,少有人能马上得出答案。征方腊,梁山众将死伤一半。宋江被赐毒酒。鲁智深病逝。武松那是被断了一臂,身心受伤,成了废人。六和寺,做了和尚。活到八十岁,算不算幸福,也没人真有定论。

只是对武松那种桀骜不驯的性格而言,残废比死亡还难熬。余生,可能全是悔恨。有点像现实世界,被命运打断翅膀,只能靠回忆温暖度日。这结局好还是坏?没法直接说。特殊一点,《水浒》原稿只有七十回,续写的段落其实另有作者。假若看《荡寇志》,武松甚至死得更惨。拔松山,威风凛凛,不声不响地坐着,其实已经气绝身亡。宋江大哭。众人痛哭。武松安葬,终了。也就是,不管哪个结局,对于武松——都不是圆满。

但,英雄是不是总要归于悲剧?或者说,有没有自己造成的?比如玉兰这件事,绝对不少人反复琢磨。

武松鸳鸯楼杀人,读起来爽快。有种反转的痛快。张都监要陷害武松,武松就血溅鸳鸯楼。没人指责武松下了杀手,毕竟张都监一家罪有应得。可玉兰呢?她只是个养娘,婢女。不参与设计陷害,也没显露过什么歹意。

书里交待清楚,玉兰只是下人。她被送给武松的时候,也没有任何主导权。张都监计划,根本没多告知玉兰。正常人不会让自己的下属知道所有阴暗细节吧。

玉兰的举止,都是婢女常态。跟武松直接的恩怨关系说不上。杀她,为啥?不是她该死。武松当时疯魔了,杀红了眼。失望透顶。或许情绪的崩溃,也造成了错误。

杀完之后,武松留下了“杀人者打虎武松也”字样。看起来理智和自我已经荡然无存。杀不该杀的人,似乎还放了不该放的。

再往下讲,武松不该放的人是谁?答案:孙二娘。读者会觉得她凶狠,有点像反派。武松第一次见她,眼神都在打量。装扮怪异,气质冷厉。

孙二娘收留武松,有点戏剧效果。其实她那酒楼,是人间地狱。用蒙汗药迷倒客人,杀人剁肉,做馒头馅。这都不是小打小闹,直白说杀人魔头。张青亲口讲,自己和她都是干恶事的。

武松识破,却没有正面报复。吃了饭,喝了酒,张青求情,他就念及情分,不再追究。他甚至觉得自己冒犯了孙二娘这个“嫂嫂”,产生了某种心理悖论。狠归狠,恻隐之心依旧。

所以武松实打实是个狠人,没到英雄那一级别。英雄应该原则坚定吧,但现实往往不那么简单。碰上了吃人嘴短的人情债,对魔头也能放过一马。前后的矛盾让人有些意外。

真正反观他的结局——断臂、善终、或者是山野气绝——未必是个惨字。但从全局来看,武松始终夹在道德和情绪的裂缝里。杀错人,放错人。人性复杂,不做完美定论。

另外,武松的行事作风,和众多梁山好汉也不全一样。多数兄弟讲义气,讲复仇,讲团结。但他骨子里冷酷,甚至孤独。展现英雄一面的时候,常常有反转在里面。断臂之后不屈服,也不再做过多解释。

问题是,武松得到施耐庵偏爱,很明显。《武十回》一出场,张力拉满。对比宋江、李逵那样的角色,武松细节更丰富。比如英雄杀人时的神情,动作,衣着,都比其他好汉立体。

以网络最新评论数据为例,截至2024年6月《水浒传》网络累计讨论武松结局的话题,超过260万次。读者分成三派。有人认为他善终,有人觉得他悲剧,有人为玉兰鸣不平。网络爬虫采集到豆瓣、知乎以及头条号的相关信息显示,武松杀玉兰事件,支持、反对者各占三分之一。权威学者如钱穆曾经评价,武松此人复杂,不宜以成败论英雄。但也有人说这只是民间解读,官方并未有一致意见。

另一角度,武松形象演变在过去十年大幅扩展。有青年演员在新剧中塑造武松,强调其心理变化。比如2023年电视剧《新水浒武松》,主演张浩饰演的武松,断臂后心理呈现更多迷茫和自省,反而被观众认为更有血肉。比起以往刻板的英雄脸谱,这形象多了纠结和困惑。

说实话,武松是狠人,却未必算英雄。杀错玉兰,放走孙二娘,这些抉择都不是单纯善恶能梳理的。他的结局是命,但也是性格造就。前面说他不是英雄,后面倒真觉得凡人也可以有兽性和柔情?! 关键时刻的选择,往往出人意料。

在梁山聚义、百单八将中,武松永远孤独。他不属于大群体,也不享受主角荣耀。施耐庵或许喜欢这种冲突和不完美,把更多细节融入武松身上。多数英雄,是悲剧型,大家都知道;但武松的悲与不圆满,恰是其真实打动人的地方。

真实的历史和文本比网文复杂。数据、评论、人物纠结,一起堆在这故事里。最讽刺是每次读者以为已经看懂武松,下一次读起来又不一样。头回觉得他残忍,下一回又觉得他可敬。并不矛盾,或者根本就不该追求全然一致。

人设翻来覆去,英雄也会犯错,平凡人也有高光时刻。武松的分量,或许就在他不是绝对的主角,却永远在水浒舞台上最惹人关注的位置。作者、读者、演员、评论员,争议一直没停。情绪波动很大,说到底,人性才是故事的底色。

谁说英雄必须有圆满?武松的结局未必惨,也不必喜。杀了玉兰,放了孙二娘,留下自己的印记。施耐庵没有给答案,后人也未必会有共识。故事讲完,每个人心里想的都不太一样。

来源:厚黑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