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蓝汽车出海能成吗?不是冲刺是长跑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12 06:41 2

摘要:最近几年中国新能源车出海越来越火,就像宁波口岸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同比增长 641%,比亚迪、小鹏这些品牌在国外慢慢有了名气。而深蓝汽车作为后起之秀,也在琢磨着把车卖到全球。很多人好奇,深蓝这波 "走出去" 能成吗?其实出海就像一场需要本地化

最近几年中国新能源车出海越来越火,就像宁波口岸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同比增长 641%,比亚迪、小鹏这些品牌在国外慢慢有了名气。而深蓝汽车作为后起之秀,也在琢磨着把车卖到全球。很多人好奇,深蓝这波 "走出去" 能成吗?其实出海就像一场需要本地化导航的马拉松。

深蓝虽然出海时间不算特别长,但已经有了一些实实在在的进展。按照最新数据,截至 2025 年它的车已经卖到了 66 个国家和地区,正照着 "1+5+2" 的全球布局推进,计划年底前扩展到 90 个,目标海外销量 5.6 万辆。这个数字看着不算特别大,但作为刚起步的品牌,能覆盖这么多区域,已经算不错的开局了。

而且它不是 "瞎撒网",而是盯着重点市场发力。比如东南亚的泰国,深蓝 S07 在当地电动车市场表现突出,这背后其实是选对了需求 —— 东南亚很多地方充电设施还没那么完善,增程车既不用像纯电车那样慌续航,又比油车省油,刚好切中了当地用户的痛点。再看欧洲,它先从挪威突破,S07 不仅通过了欧盟的 WVTA 认证,还完成了极寒测试。要知道 WVTA 认证可不是随便过的,得通过包括噪声、碰撞安全在内的 43 项严苛测试,这两步走下来,相当于拿到了进入欧洲市场的 "敲门砖",接下来还打算往德国、荷兰这些国家拓展。

更重要的是,它没只靠 "进口卖车",而是开始搞本地化生产了。泰国的罗勇工厂已经能生产右舵版的 S05,这可不是小事 —— 东南亚、欧洲很多国家都是右舵车,本地生产既能省掉进口关税,还能更快交付,用户不用等一两个月提车,对建立口碑很有帮助。真正的出海不是把车运过去就行,而是把生产线和服务扎根在当地。另外,它还借着长安汽车的海外渠道,在 32 个国家建了销售体系,不用从零开始搭网络,省了不少时间和钱。

想在海外市场站稳,光有渠道不行,车本身得有竞争力。深蓝在技术布局上,主要是 "增程技术" 和 "智能化合作" 这两条腿走路。

先说增程技术,它主打的超级增程,瞄准的是 15-30 万元这个主流市场。这个价位的用户最在意 "续航焦虑",而增程车刚好能解决 —— 平时市区开用电,成本低;跑长途加油,不用找充电桩。在充电设施不完善的东南亚、中东这些地方,这个优势特别明显。而且深蓝的增程车型占比高达 60%,说明它把这个技术当成了重点发展方向,不像有些品牌只是 "偶尔推出一款"。

智能化方面,它跟华为合作开发了乾崑智能系统,还用上了 ADS SE 方案。现在海外用户也越来越看重智能辅助驾驶,比如在欧洲高速多,能帮着跟车、保持车道,长途开着更轻松;在东南亚堵车多,自动跟车也能减少疲劳。另外,它还计划推出 120km/h 碰撞不起火的电池技术,还有高集成度电驱系统 —— 电池安全是用户最关心的点之一,尤其是在欧洲,对安全标准要求极高,这个技术要是落地,能加不少分。

产品上也有针对性,主打的 S05、S07 覆盖了纯电和增程两种动力,既能满足喜欢纯电的用户,也能吸引怕续航焦虑的用户。接下来还要推出深蓝 L06,搭载 3nm 车规级芯片和激光雷达,瞄准高端智能化市场。这是想往上走,避开与其他品牌在中低端市场的直接竞争,找差异化的机会。不过这里得说句实在的,3nm 芯片和激光雷达成本不低,怎么控制价格,让海外用户觉得 "值",是个要考虑的问题。技术优势要转化成用户体验才值钱,不然再先进的配置也只是说明书上的数字

出海肯定不是顺风顺水的,深蓝要面对的挑战也挺多,最主要的是 "政策壁垒"" 市场竞争 "和" 本地化适应 " 这三个。

先说说政策壁垒,现在欧美贸易保护主义有点抬头,比如欧盟搞的碳关税 —— 你车的碳排放要是超标,就得多交钱,这会直接增加成本。还有刚才提到的 WVTA 认证,虽然深蓝过了,但后续要进入更多欧洲国家,还得符合各国的细节要求,比如德国对车辆噪音的标准更严,英国对充电接口有特殊规定,这些都得花时间和钱去适配。政策壁垒就像隐形收费站,每进入一个新市场都得先交笔 "认知税"

市场竞争就更激烈了,其他中国品牌在海外已经布局好几年,东南亚、欧洲都有不少门店,车型也多;国际品牌的品牌力强,很多海外用户提到电动车首先想到的就是它们;还有新兴市场的本地品牌,比如东南亚的 VinFast,也在学中国车企的模式,搞低价、高配置,想抢市场。深蓝作为后来者,要在这些对手里抢份额,得把自己的优势(比如增程)做得突出,不然很容易被淹没。

本地化适应也没那么简单,不是改改右舵就行。比如气候差异,欧洲冬天冷,电池续航会缩水,深蓝得针对极寒天气调整电池管理系统,不然用户冬天开着续航掉太快,可能会影响体验;东南亚夏天热,得加强空调制冷效果,还得防车内暴晒后的异味。还有充电标准,欧洲用 Type 2 接口,东南亚有些地方用国标,有些用欧标,得统一适配。消费习惯也不一样,欧洲用户更看重环保、安全,东南亚用户更在意价格、空间,产品配置得跟着调 —— 比如欧洲版可以多装些环保材料,东南亚版可以把后排空间做得更大。

从机会来看,首先是市场空间大,全球新能源汽车的需求还在涨,尤其是东南亚、拉美这些新兴市场,油车换电车的速度在加快,深蓝的增程技术刚好能满足这些地方的需求。其次是有长安集团背书,"海纳百川" 战略能提供资金、研发和渠道支持,比如供应链整合能力,能帮着降低成本,应对价格竞争。还有技术差异化,增程 + 智能辅助驾驶的组合,在 15-30 万元价位带,比纯电车少了续航焦虑,比传统油车多了智能化,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不过要实现目标,得做好几件事:一是别搞 "低价倾销",要靠技术和口碑树品牌,比如在挪威靠安全认证赢得信任,这种路子虽然慢,但能走得远;二是深化本地化,不只是建工厂,还要完善售后服务,比如在泰国、挪威建 4S 店,用户修车、保养方便,才能留住人;三是加快技术迭代,比如固态电池、更先进的智能方案,得跟上节奏,不然很容易被对手超越。

按照规划,深蓝 2030 年要实现全球销量 200 万辆,其中海外销量占比达 35%。这个目标不算离谱,但得一步一步来,不能急。比如先把泰国、挪威这些重点市场做透,积累口碑后再拓展其他国家,比 "到处撒网却都做不深" 要强。全球化不是地图上的红点越多越好,而是每个点都能长出根须

深蓝汽车走向国际市场,有不错的开局,也有自己的技术优势,但要面对的挑战也很现实。它的前景,本质上是看能不能把 "中国技术" 转化成 "海外用户需要的产品",能不能把 "本地化" 做到位,而不是只靠 "中国新能源车" 的大趋势。

毕竟出海不是简单地把车运过去,得像 "入乡随俗" 一样,懂当地用户要什么,解决他们的痛点,慢慢建立品牌认知。如果能稳扎稳打,把增程技术的优势发挥好,应对好政策和竞争的挑战,深蓝说不定真能在国际市场上闯出一片天地;但如果急着扩张,或者没解决好本地化的问题,很可能会走弯路。总的来说,机会和挑战并存,就看它接下来怎么干了。#2025成都国际车展#

来源:一股清流留不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