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教对《但以理书》的解读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2 07:14 1

摘要:在犹太教传统中,对《但以理书》的解读非常独特且与基督教有着根本性的不同。其核心在于分类、焦点和弥赛亚期望的差异。

在犹太教传统中,对《但以理书》的解读非常独特且与基督教有着根本性的不同。其核心在于分类、焦点和弥赛亚期望的差异。

犹太教并不将《但以理书》视为一部关于“遥远未来的耶稣”的预言书,而是将其视为一部关于坚守信仰、神的主权以及在迫害中保持希望的著作,其预言主要指向希腊化时期(尤其是安条克四世)的迫害。

以下是犹太教解读《但以理书》的几个核心维度:

一、核心定位:不属于“先知”,而属于“作品集”

这是最关键的区别。在犹太正典 Tanakh 中,《但以理书》不属于“Nevi'im”(先知书),而是被归入第三部分 “Ketuvim”(作品集/圣录)。

· 原因:

1. 时代: 犹太传统认为,经典先知的时代在波斯时期初(以哈该、撒迦利亚、玛拉基为结束)就已终结。但以理生活在更晚的“巴比伦之囚”时期,因此他不具备“先知”的正式地位。

2. 角色: 但以理被视为一位有智慧的义人、解梦者和异象家,而非直接向以色列民传达神话语的“先知”。他的书更侧重于叙述和个人得到的启示,而非向全民发出“耶和华如此说”的宣告。

二、历史语境:针对安条克四世迫害的鼓励

犹太教解读认为,《但以理书》中关于“兽”的异象和迫害的预言,其主要和直接的应验是指向公元前2世纪塞琉古王朝的安条克四世·伊皮法尼斯(Antiochus IV Epiphanes)对犹太人的迫害。

· “行毁坏可憎的” (但9:27, 11:31, 12:11): 这直接指向安条克四世在耶路撒冷圣坛上设立宙斯神像并用猪献祭的亵渎行为。这一事件直接引发了马加比起义(哈斯蒙尼王朝)。

· 兽的异象 (第7、8章): 四个巨兽被解释为相继兴起的四大帝国(巴比伦、玛代、波斯、希腊),而那个“说夸大的话”的小角(但7:8, 8:9-12)正是指安条克四世。

· 目的: 《但以理书》的写作(或最终编撰)是为了鼓励当时正在遭受残酷迫害的犹太人。它的信息是:这些暴行是预言的应验,暴君终将被神摧毁,义人必将复活得赏赐。因此,你们要坚守信仰,甚至不惜殉道。

三、神学贡献:复活与末日观念的深化

《但以理书》第12章为犹太教神学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

· 身体复活的明确启示:

“睡在尘埃中的,必有多人复醒,其中有得永生的,有受羞辱、永远被憎恶的。”(但12:2)

· 这是《希伯来圣经》中关于义人与恶人都将复活并接受最终审判的最清晰、最直接的表述。它极大地发展了犹太教的末世论,为法利赛派(及其后的拉比犹太教)的复活教义奠定了圣经基础。

· “人子”的意象 (但7:13-14):

“我在夜间的异象中观看,见有一位像人子的,驾着天云而来……”

· 犹太解读: 这里的“人子”并非指一位弥赛亚式的个人,而是象征 “以色列的义人” 或 “犹太民族” 的整体。他们历经苦难(被兽践踏),但最终将被神赋予永恒的权柄和国度。基督教将其解读为预表耶稣,但这并非犹太教的传统理解。

四、对“七十个七”的预言 (但9:24-27)

这是最具争议的预言。基督教常将其解释为对耶稣受难的精确时间表。

· 犹太解读: 这里的“七十个七”指的是一个象征性的、较长的时期,用以涵盖从耶路撒冷荒凉到最终救赎的整个过程。它可能指向:

1. 从第一圣殿被毁到第二圣殿建成的时间。

2. 整个流亡和迫害时期,最终在安条克四世时期达到顶点。

3. 指向遥远的弥赛亚时代,但其计算方式并非字面上的数字游戏。犹太教强调,“日期是隐藏的”(详见下文),不应试图精确计算。

五、拉比传统的态度:谨慎与强调道德

拉比们高度重视《但以理书》,但也对其中的奥秘内容持谨慎态度。

· 禁止计算末日: 基于但以理书12:9(“因为这话已经隐藏封闭,直到末时”),《塔木德》严厉禁止试图精确计算弥赛亚来临的时间。这被视为一种僭越,会导致信仰的动摇。

· 强调行为而非推测: 拉比传统更强调从但以理和他的朋友身上学习在异教文化中坚守犹太身份、恪守律法(如饮食法规)、甚至准备殉道的勇气,而不是专注于解读其预言的年代。

总结:犹太教解读的核心

对犹太教而言,《但以理书》是:

1. 一部安慰之书: 为受迫害的同胞提供神依然掌权、暴政必亡的神学保证。

2. 一部历史预言书: 其预言主要应验在希腊化时期的迫害和马加比起义,而非遥远的未来。

3. 一部神学奠基之书: 它明确提出了身体复活和最终审判的教义,丰富了犹太教的末世观。

4. 一部行为榜样之书: 但以理是“即使在巴比伦,也要坚持犹太生活”的完美典范。

总而言之,犹太教将《但以理书》从其历史语境中解读,视其为神对犹太民族在极度逆境中坚守信仰的鼓励和应许。其焦点是民族的命运和集体的复活,而非一位个人的弥赛亚救世主。这种解读与将其视为“耶稣基督预言书”的基督教视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来源:海棠入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