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潮大云诊中医AI 说,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人工智能(AI)已成为推动各行业变革的核心力量。2024 年被视为 AI 应用落地元年,AI 开始在日常生活与智能终端广泛渗透;而2025 年,行业普遍将其定义为智能体元年,AI 从单纯的 “听令行事” 迈向 “主动
潮大云诊中医AI 说,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人工智能(AI)已成为推动各行业变革的核心力量。2024 年被视为 AI 应用落地元年,AI 开始在日常生活与智能终端广泛渗透;而 2025 年,行业普遍将其定义为智能体元年,AI 从单纯的 “听令行事” 迈向 “主动服务” 的新阶段,相关产品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8 月 26 日,智能体更是被写入国务院文件,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 “人工智能 +” 行动的意见》(下称《意见》),为我国 AI 产业发展勾勒出宏伟蓝图,明确到 2027 年,实现人工智能与 6 大重点领域广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 70% ,十年后,我国将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
在全球科技竞争白热化与产业变革加速的大背景下,国务院发布此《意见》意义非凡。一方面,它为创建创新驱动新范式、培育新质生产力注入核心动能;另一方面,面对全球 AI 赛道激烈的布局竞赛,有助于强化我国科技自立自强能力建设,构建完整创新生态。为实现十年内全面进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的目标,《意见》提出 AI 要广泛覆盖从前沿的量子科技、脑机接口,到贴近民生的教育和医疗等各行各业,并划定了六大重点行动领域,医疗健康领域作为关乎民生福祉的关键板块,在其中占据重要地位。
而潮大云诊正以“中医助手”的身份,批量进入医院、社区、药店、养生馆等场景,成为中医行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力量。聚焦到AI的细分应用时,“AI体质辨识”几乎成为当前中医AI产品的标配功能,以中医“四诊”为核心的健康评估类功能占比已超过70%。
在智能脉诊领域,这种 “读懂” 变得越来越具体。
传统中医诊脉,靠的是三根手指的触感,能分辨出 28 种基础脉象已属不易;可现在的 AI 脉诊仪,用高精度压力传感器阵列,能捕捉到 0.02 毫米级的血管波动 —— 这种细微变化,比人类指尖的敏感度高出数十倍。
脉诊 AI 系统,通过训练百万级的临床脉象数据,不仅能精准识别 “弦脉”“滑脉” 等经典脉象,还能将其与 “高血压”“妊娠” 等健康状态对应起来。
更重要的是,它能把抽象的脉象转化为可视化的波形图:“弦脉” 对应着陡峭的波峰,“滑脉” 呈现出流畅的曲线,就像给中医的 “脉诊” 装上了 “翻译器”,让年轻医生能看懂,也让患者能理解。
在 “望诊” 领域,AI 的 “火眼金睛” 同样打破了经验壁垒。
中医看舌象,讲究 “淡红舌、薄白苔” 为正常,可 “舌色偏紫” 是血瘀,“苔厚腻” 是湿气重,这些判断全靠医生的肉眼观察和经验积累。
而现在的潮大云诊中医四诊仪,该系统联合安徽中医药大学合作研发,深度融合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AI技术,可快速完成单一体质判定、兼夹体质分析及脏腑辨证,精准预测健康趋势,科学评估未病风险。用 800 万像素的高清摄像头配合 3D 结构光技术,能精准捕捉舌面的颜色、苔质、裂纹等 128 个特征参数。通过舌象、面象多模态数据融合分析,实现中医体质智能判定与个性化调理方案生成,成为“人工智能+中医药”融合的典型实践。
随着《意见》的深入实施,政策支持将吸引更多资源投入 AI 医疗研发与应用推广。潮大云诊的服务模式高度贴合国家“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的医疗战略。通过AI提前识别偏颇体质、提供未病干预方案,可有效降低慢性病发生风险,减轻公共医疗负担。这与《意见》中“人工智能在公共治理中作用明显增强”的要求形成共振。
中医的 “根”,是对生命的敬畏,对人的关怀,这一点永远不能被技术取代。但 AI 的价值,正在于让这份 “根” 扎得更深、伸得更远 , 它可以处理繁琐的数据分析,让医生有更多精力专注于医患沟通;它可以打破地域限制,让偏远地区的患者通过 AI 辅助诊疗接触到优质中医资源;它可以记录、整理、传播散落的民间验方,让濒临失传的智慧得以保存。未来的中医,不该是 “老中医 vs AI 机器人” 的对立,而应是 “老中医 + AI + 年轻医生” 的协同:AI 提供数据支撑,年轻医生实践传承,老中医把握方向,三者共同守护 “以人为本” 的核心,让中医既能保持五千年的智慧沉淀,又能拥抱时代的科技浪潮。这才是中医真正的 “发展之道”—— 守正,方能创新;借势,更能致远。
来源:AI赋能陈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