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毕竟在很多人眼里,它是 “大设计院” 的代名词 —— 有响亮的招牌,有相对稳定的平台,哪怕行业再冷,似乎也该是 “最后倒下的那批”。可只有真正待在里面的人知道,有些 “稳定”,早就在日复一日的内耗里,变成了压在心头的石头。
在设计院待过的人都懂,“从西南院辞职” 这五个字,说出口需要多大的勇气。
毕竟在很多人眼里,它是 “大设计院” 的代名词 —— 有响亮的招牌,有相对稳定的平台,哪怕行业再冷,似乎也该是 “最后倒下的那批”。可只有真正待在里面的人知道,有些 “稳定”,早就在日复一日的内耗里,变成了压在心头的石头。
就像我在离职那天,收拾完工位上最后一本画满修改痕迹的图纸,手机里弹出前同事的消息:“真走啊?再熬熬说不定就好了,毕竟现在外面工作更难找。” 我盯着屏幕愣了几秒,想起这几年的日子:赶项目时连续半个月凌晨下班,图纸改了十几版最后回到第一版,年终奖打折打到怀疑人生,还有那些明明可以避免却非要内耗的烂人烂事…… 最后只回了一句:“熬不动了,想换条路走。”
离职消息在朋友圈传开后,最常收到的疑问是 “设计院不是赚大钱的地方吗?你是不是已经财富自由了?” 每次看到这种话,我都忍不住想笑 —— 如果真有 “财富自由” 的命,谁还会在设计院里熬到头发掉光?
实际上,现在的设计院早就不是十几年前的 “香饽饽” 了。项目越来越少,设计费一压再压,以前还能靠年终奖补补收入,现在连 “画饼” 都省了,领导开会只会说 “行业寒冬,能发基本工资就不错了”。有同事调侃:“我们现在就是新周期里的底层牛马,别谈什么财富自由,能按时发工资就该烧高香了。”
还有人替我可惜:“研究生毕业八年,眼看就能评高工了,多可惜啊。” 可只有我们自己知道,现在的 “高工” 早就不是以前的 “硬通货” 了 —— 一注证书越来越 “不值钱”,评上高工也未必能涨薪,反而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干更多的活。就像有位前辈说的:“现在的设计院,拼的不是谁能力强、谁证书多,而是谁更能熬、谁更能忍。”
离职后才发现,原来有这么多人和我一样,在悄悄逃离设计院:
有同公司的同事上个月裸辞,说 “再待下去就要抑郁了,哪怕先歇一阵也不想内耗”;有电建西北院的朋友刚提离职,正在四处找方向;还有位高工加注册的前辈,离开设计院后干脆入局小红书,说 “想试试自己喜欢的事,哪怕从头开始也没关系”。
我们不是不想稳定,而是不想在 “温水煮青蛙” 里耗尽自己。就像那位白天画图、晚上跑滴滴的同事说的:“我以前总觉得,只要好好干活,总能熬出头。可现在才发现,有些行业的下坡路,不是靠‘熬’就能逆转的。”
现在的我,已经拿到了一家私企的 offer,虽然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但至少不用再每天盯着 CAD 界面到凌晨,不用再为了无意义的修改内耗,不用再担心下个月的工资会不会打折。有朋友问我:“你就不怕新工作不如以前吗?” 我笑着说:“怕啊,但更怕的是,十年后回头看,自己还在原地打转,连尝试的勇气都没有。”
其实,从设计院辞职从来不是 “逃离苦海” 的终点,而是重新寻找自己的起点。我们或许会迷茫,会焦虑,会在新的赛道上遇到新的困难,但至少我们敢迈出那一步,敢对不喜欢的生活说 “不”。
就像我在评论区看到的一句话:“树挪死人挪活,换个赛道重新出发,总比在原地内耗强。” 如果你也在设计院里挣扎,如果你也有 “想走却不敢走” 的顾虑,希望我的故事能给你一点勇气 —— 人生不是只有 “稳定” 这一条路,有时候,敢闯敢试,才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方向。
最后,想对所有从设计院离职的朋友说一句:别怕,我们都在各自的新路上努力,未来总会有属于我们的风景。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无论是离职经历还是转行心得,我们一起互相鼓励,重新启航~
来源:带你了解设计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