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整活”大赏④】刀刻核间乾坤,长沙核雕有了湖湘新韵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2 09:21 2

摘要:“一颗橄榄核,能刻出岳阳楼飞檐斗拱,也能雕出弥勒与童子的鲜活神态。”在“罗成核艺”工作室里,省级非遗项目“长沙核雕”代表性传承人马罗成手持细刀,向记者展示刚完工的作品——果核上,湖湘景致与传统人物相映成趣,尽显“于细微处见乾坤”的技艺魅力。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邹伟瑜 朱倩萱

“一颗橄榄核,能刻出岳阳楼飞檐斗拱,也能雕出弥勒与童子的鲜活神态。”在“罗成核艺”工作室里,省级非遗项目“长沙核雕”代表性传承人马罗成手持细刀,向记者展示刚完工的作品——果核上,湖湘景致与传统人物相映成趣,尽显“于细微处见乾坤”的技艺魅力。

从2017年推动长沙核雕从区级非遗升级,到2023年让长沙核雕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再到工作室传艺、文创“以产养遗”,他用十余年让传统手艺在湖湘大地焕发生机。

承艺:承传统技法,磨出核雕真功夫

马罗成的核雕缘,始于幼年家庭的手作熏陶与课本里的《核舟记》。

“父辈都是手艺人,我从小就爱琢磨各类工具,后来读到《核舟记》,‘果核刻窗可开合’的精妙技艺让我彻底震撼,当时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学好这门手艺。”马罗成回忆起与核雕的初遇,仍难掩激动。

21岁那年,这份初心终于落地。十余年来,他从最初的模仿复刻,逐步摸索创新,慢慢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既牢牢秉承民间传统文化内核,又巧妙融入Q版设计元素,让雕刻的人物造型更显喜庆灵动,更贴近当下大众审美。

在马罗成看来,核雕创作容不得半点马虎。“雕刻人物最难,尤其是开脸、开眼,差一分力道,人物的神韵就会少三分。”每件作品从选料、选刀到雕刻,每一步他都精益求精。在他的工作室里,光刻刀就有20多把不同型号,平底刀、圆底刀各司其职,原料也必选饱满圆润的桃核、橄榄核,只为呈现最佳效果。

他的代表作“九子弥勒”,仅一件就耗时近一个月打磨。果核上,弥勒腆肚憨笑,神态慈祥,九个童子或抱桃、或提灯,错落分布却互不干扰,10个人物鲜活灵动,将长沙核雕“精微细腻”的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

创艺:融湖湘特色,让核雕潮起来

不同于其他地域的核雕,马罗成的作品始终带着浓厚的湖湘印记。

岳麓书院的飞檐翘角、橘子洲的标志性风貌、“关公战长沙”的经典历史故事、郴州八景的秀丽景致,都被他一一“搬”上小小的果核。

“就像创作岳阳楼题材时,得先把建筑结构吃透,再用浮雕、圆雕技法一点点还原细节,哪怕一处比例偏差,整体神韵就会失真。”马罗成说,这类融入地域文化的作品,需要多倍心思打磨,但正因如此,才能让更多人透过一枚果核,读懂藏在细节里的湖湘韵味。

随着非遗关注度不断提升,马罗成主动走出工作室,进校园开设核雕体验课,在橘子洲非遗馆设专属展示台,邀请学生近距离触摸刻刀下的“微观世界”,推出国潮系列核雕,借力热门文化IP让非遗“破圈”传播。如今,他的工作室已汇聚40余名学徒,不少人从大学期间便开始追随学习。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蒲忠旺,就是从大一开始接触核雕并一路坚持至今的学徒之一。

“我学宝玉石鉴定,接触核雕后就着了迷,现在能独立完成花卉题材作品了。”蒲忠旺说,核雕不仅提升了自己造型设计能力,更磨出了沉下心做事的耐心。

对此,马罗成有自己的坚持:“守好传统技法的根,再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讲好文化故事,非遗才能真正代代相传。”

(马罗成正在精细打磨核雕作品。 视频截图)

传艺:走市场路径,让核雕传更远

作为长沙核雕代表性传承人,马罗成始终秉持“一手传承,一手创新”的理念。

2012年,他开办“罗成核艺”工作室,除了带徒授艺、延续传统技法,更主动探索核雕的市场化路径,着手开发核雕文创产品。工作室推出的摆件、挂件、串珠、吊坠,经精细抛光打磨后,不仅外形精致耐看,长期佩戴把玩还会逐渐变红变亮,形成独特的包浆玉化效果,深受消费者喜爱。

“核雕的核心价值,从来不止于把玩性和收藏性,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情感与文化。”马罗成坦言,就像核雕包浆需要时间慢慢沉淀,非遗传承同样需要用心长久呵护。

现在,他通过“以产养遗”的模式,让核雕技艺在市场中实现良性循环,更悄悄计划着让长沙核雕走出湖南、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希望更多人能通过这颗小小的果核,感受中国传统工艺的魅力,读懂湖湘文化的韵味。”说话间,马罗成手持刻刀,目光不经意落在工作室墙上的“匠心”二字上,而他手中的果核,在灯光映照下,正被细细勾勒出全新的纹路。

本文来自【华声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