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张小板凳,一座凉亭,一群熟悉的邻居……北京西路街道金波路社区“乐邻好声音”说学团的草根讲师们,正用带着泥土气息的乡音,把党的创新理论聊进居民心坎里。
从社区院落的乡音恳谈到快板声中的欢声笑语,从便民服务的爱心联盟到葡萄藤下的沉浸课堂,西夏区以多元、生动、温暖的方式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落地生根。
一张小板凳,一座凉亭,一群熟悉的邻居……北京西路街道金波路社区“乐邻好声音”说学团的草根讲师们,正用带着泥土气息的乡音,把党的创新理论聊进居民心坎里。
“我们就爱听这种实实在在的,讲政策、讲理论……都是和我们息息相关!”居民王大爷听完宣讲后感慨道。针对辖区老人多、党员多、流动人口多的特点,金波路社区充分挖掘社区这一社会最小单元的宣讲潜能,组建起由“老邻居”“热心肠”组成的说学团,通过“菜单+订单”模式提供个性化宣讲,并创新运用红色直播间、音乐表演、入户讲解等形式,让理论宣讲从线上到线下,真正实现深入人心。
不仅如此,“乐邻好声音”说学团积极走出社区,在银川市三区两县的机关、企业、街道开展宣讲,累计宣讲总场次达231场。
如果说金波路社区的宣讲是聊进心坎,那么在西花园路街道兴洲苑社区,理论宣讲则是唱进了心里。
快板声声入耳,理论句句生动。“居民朋友们听我言……”清脆的竹板声从西花园路街道兴洲苑社区传来,不少居民闻声开窗查看,原来是“红石榴”快板宣讲团开演了。
他们巧妙运用快板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将抽象的大道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在表演中设置提问、邀请居民参与互动,增强宣讲的吸引力。他们将政策理论编成朗朗上口的快板词,创作出《移风易俗树新风》等20余部作品,并积极走进学校、广场等场所。
一位带着孩子观看的妈妈说:“这种形式特别好,不枯燥,孩子也爱听,一些知识不知不觉中就记住了。”
从一人讲到大家演,西夏区巧妙转化地方文化资源,用活艺术载体,让理论宣讲可亲可感、引发共鸣。
“理论宣讲不能‘隔空喊话’,必须扎根群众需求。”朔方路街道玫瑰园社区党委书记郭红梅说。社区推动设立老王说和室、680爱心联盟等服务平台,把政策宣讲与纠纷调解、养老咨询、反诈科普相结合,引入5家社会组织、培育10支志愿队伍,联动59家爱心商户推行志愿服务兑换积分机制,让居民在得到真实惠的过程中,深化对理论的理解认同。
针对社区老年人较多的特点,积极推动“三官一律”进社区,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获得法律与服务支持。通过建立资源清单、需求清单、服务清单对接机制,深度融合理论宣讲与社区资源,使宣讲内容紧扣服务方向。同时,借助共建单位资源,在宣讲中明确可提供的服务项目,让群众真切感受到需求有人应、资源有人引。
理论宣讲不仅要走下去,还要走出去、活起来。西夏区创新打造“紫藤下的四维课堂”,依托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优势和生态修复成果,推出“行走+沉浸+实景”体验教学。在葡萄藤下、矿坑修复现场,切身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深刻内涵。
“站在由矿坑变成绿洲的青山前,我突然明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正含义。”一位参与者在活动后分享道。
这些生动实践打破传统理论宣讲的固化模式,通过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形式,不仅让政策理论深入人心,还做到了服务惠民,真正实现从单向传播到双向互动的转变,凝聚起基层治理与高质量发展的深厚力量,为基层理论传播提供了充满活力的新路径。
监制:李慧聪
审核:冯芳
文稿:武晶晶
制作:李红
来源:清风漫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