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秋分,60年一遇!三大特点,今年务必要提前准备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12 10:14 1

摘要:“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一转眼已经到了九月中旬,阳历的节气也快走到了秋分。今年这个秋分,来得有点特别,仔细一查资料,不得了,刚好赶上了几个巧得不能再巧的节点,简直是60年一遇。老话说得好,“秋分一到忙割倒”,但今年这“倒”,可不只是指庄稼,还得防点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一转眼已经到了九月中旬,阳历的节气也快走到了秋分。今年这个秋分,来得有点特别,仔细一查资料,不得了,刚好赶上了几个巧得不能再巧的节点,简直是60年一遇。老话说得好,“秋分一到忙割倒”,但今年这“倒”,可不只是指庄稼,还得防点别的“倒”。

今年秋分的交节时间是阳历9月23日凌晨2点19分,农历八月初二,刚好踩在“早秋分”“月头秋分”“秋社前”这三大民俗判断线上,三喜临门也好,三警齐发也罢,反正这个秋分,真不一般。

说“早秋分”,其实是从农历时间来看。一般秋分落在农历八月中旬是常规年份,比如八月十五、八月十七这种都算正常。但今年秋分偏偏落在了八月初二,连个月中都没进,算是早得很了。

古人讲究阴阳节律,节气和月令对不上号,基本就是气候异常的前兆。早秋分,预示着凉气提早登场,这就不是瞎猜,是老祖宗几千年总结下来的天规。书上早就有,“秋分早,九月冷飕飕,霜降不见霜,寒露就结冰。”意思很明显:秋分来得早,冷天就提早报到,到了十月初可能就得穿上带棉的小褂子了。

再一个,早秋分也意味着整个秋天的节奏都被提前了。不光是冷得快,收成也要提速。本来十月才忙收的庄稼,今年有可能九月底就得“抢收”。你说农民朋友这不头大么?一边得看天,一边还得看节令,这活儿一点都马虎不得。

今年小麦种得早的还好,要是打算秋分前后再动手的,那就得赶紧做准备了。不然等个几场秋雨一浇,地湿了,耕也不好耕,种也不好种,还容易出苗不齐,一年到头的收成都得看这一仗。

你要说秋分早不稀奇,历史上也见得多,但偏偏又赶上“秋分在月头”,这事儿就更讲究了。所谓“月头”,就是农历八月刚开始,头七八天。我们看今年秋分落在八月初二,这位置太前了,说明秋天的调子是从一开头就定下了——雨水多,天不晴。

老一辈人讲:“秋分在头,一秋多雨;秋分在尾,一秋干干净净。”不是说迷信,是真的有生活经验总结支撑。秋分本来就是天平倾斜的那一刻,太阳从北回归线慢慢南移,冷热平衡打破,该冷就冷,该湿就湿。秋分落月头,阴气上得快,水气一堆,就容易下雨。

你别小看这几场秋雨,最怕就是它赖着不走,连着下。像高粱、玉米、大豆、水稻这些,正是要成熟的时候,结果一个秋分前后连着三五天下雨,水田变泥田,地头湿得进不去,收不成也晒不干,发了芽的粮食心疼不心疼?

而且连续阴雨一来,空气湿,温差小,人也容易犯懒、犯病。这不是说着玩的,今年秋分要真应了“月头多雨”的老话,接下来的十月,可能得随时提防潮湿天一轮又一轮地来。晒衣服要靠运气,晾被子得看天脸,家里防霉也得提上日程。

说到第三个点,很多人可能听着有点陌生——“秋社”。这不是节气,而是古代重要的祭祀日子。和“春社”对应,“秋社”是秋天给土地神“还愿”的时候,感谢祂春天保佑咱播种顺利,秋天顺利结粮。

秋社的日子怎么定?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今年立秋是8月7日,刚好那天就是“戊申日”,好家伙,第一戊直接落在立秋当天,那第五个戊就是9月16日。秋分在9月23日,也就是说,今年的秋社是早于秋分的。

问题就来了,老话有言:“社在秋分前,灾年多见。”这话听起来吓人,但其实背后是很朴素的生活逻辑。如果秋社太早,那就意味着土地神还没看到庄稼成熟,你就先感谢了,那这年成也许真的有点悬。

再者,秋社早,秋意就容易“催熟”田里的作物,到了秋分气温一降、雨水一来,那些没完全熟透的庄稼也得强行“催熟”,最后粒不饱满、产量打折。这不是说非要信鬼神之说,而是这个“秋社早”的信号,确实给我们提了个醒:今年的收成,不能大意。

如果你是做农业的,不管是哪类作物,还是得根据实地情况“抢一抢”,不等天冷了再动手,不等霜冻来了再决定。

今年是甲辰龙年,从纳音来说是“覆灯火”,也叫“青龙年”,可民间更喜欢叫它“青蛇年”。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甲辰年,每60年才来一次,而“辰”在五行属土中藏着乙木、癸水,是个变化多端的地支。不光藏龙,也带着蛇的“滑”,所以有地方说,今年是“蛇盘龙”。一来就是变化大,二来就是不稳定。

再加上秋分这天太阳到达黄经180度,是“阳退阴升”的节点,气数在变,天道也开始偏寒,不光农事上得注意,人事也得防点动荡。

有的地方老人还讲,“秋分若遇甲辰年,四野皆惧天难安”。是不是危言耸听,不好说,但今年从头到尾的天气,确实有点诡异,立春冷、清明湿、入夏晚,现在秋分又早又湿,确实值得留个心眼。

说了这么多天象地理,还是得回归到人。秋分这天,有两个传统习俗,特别有意思,也有现实意义。

一个是“粘雀子嘴”。这不是说真去粘麻雀,而是老一辈在秋分当天会把甜汤圆插在田头,意思是喂饱鸟儿,让它别再来偷吃庄稼。现在不种田的,也会在家门口摆点食物喂鸟,图个顺顺利利、五谷不缺。

还有一个是“吃秋汤”。选些野苋菜、鲫鱼或者黄骨鱼,一起煮汤,民间叫“秋汤灌脏,洗涤肝肠”。这习俗一来是顺时养生,苋菜清火去湿,鱼肉补气血,二来是顺天敬秋,把胃口调回来,防一防“秋乏”“秋泻”。

今年这秋分,一方面雨多温降,一方面节令又早,正是调理身体的关键时候。该喝的汤要喝,该戒的凉要戒,别看只是个节气,过不好真会影响你接下来三个月的身体状态。

其实不管是“早秋分”、“秋社前”还是“月头秋分”,说到底,这都是老祖宗给咱留下的一套看天识年的智慧系统。

不是让你信迷信,而是提醒你别迷糊。节气里的每一个节点,都是个信号,懂得看信号的人,日子才能过得顺点儿。

今年秋分,60年一遇的组合,不是每年都有,天的安排既然变得“稀奇”,地上的我们,也该提早应对。

粮食收得巧,衣物换得早,饮食调得稳,心气就不会乱。

秋分来了,太阳跨过那道看不见的线,昼夜对半,阴阳转舵。别光顾着看落叶飘黄,也别只把它当个“分水岭”,这天,其实是整年真正的“转折”。

今年秋分,真得认真过。

来源:亮哥36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