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师夏末问讯沩山次,沩曰:“子一夏不见上来,在下面作何所务?”师曰:“某甲在下面,鉏得一片畬,下得一箩种。”沩曰:“子今夏不虚过。”师却问:“未审和尚一夏之中作何所务?”沩曰:“日中一食,夜后一寝。”师曰:“和尚今夏亦不虚过。”道了乃吐舌。沩曰:“寂子何得自伤己
师夏末问讯沩山次,沩曰:“子一夏不见上来,在下面作何所务?”师曰:“某甲在下面,鉏得一片畬,下得一箩种。”沩曰:“子今夏不虚过。”师却问:“未审和尚一夏之中作何所务?”沩曰:“日中一食,夜后一寝。”师曰:“和尚今夏亦不虚过。”道了乃吐舌。沩曰:“寂子何得自伤己命?”
——《五灯会元》第九卷 仰山慧寂禅师
夏末时节,仰山慧寂上山问候沩山灵佑。沩山问道:“你整个夏天都没上山,在山下都忙些什么呢?”仰山慧寂答道:“弟子在山下开垦了一片荒地,播下了一箩筐种子。”沩山赞许道:“看来你这个夏天并未虚度。”
随后,仰山慧寂反问:“不知和尚您这一整个夏天都做了些什么?”沩山答曰:“中午吃顿饭,晚上睡一觉。”仰山慧寂微笑道:“和尚您这个夏天同样没有虚度。”
话音刚落,他便吐了吐舌头。沩山禅师见状,关切地说:“慧寂啊,你怎么能这样自我损伤身体呢?”
结夏安居是佛教的传统习俗,通常指在农历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这三个月期间,僧侣们集中居住并进行修行,不外出云游。结夏即将结束之际,仰山慧寂上山,向师父汇报整个夏天的修行心得。
沩山灵佑的师父百丈怀海对佛教旧有教规进行了革新,制定了符合当时社会环境的《百丈清规》,并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理念。这一举措极大地促进了禅宗的发展。
从此,开荒种地、出坡劳作成为僧人修行的必经之途。
当沩山灵佑询问整个夏天都在忙些什么时,仰山慧寂向师父答道,自己一直在山下开垦了一片荒地,播下了一箩筐种子。
沩山灵佑点评道:“你这个夏天没有虚度。”
当仰山慧寂询问师父整个夏天都在忙些什么时,沩山灵佑回答说,他不过是中午吃一顿饭,晚上睡一觉而已。
仰山慧寂也说师父在这个夏天没有虚度。
如果说沩山灵佑赞誉仰山慧寂开荒种地是践行“百丈精神”,未曾虚度光阴,那么沩山灵佑自己仅仅是吃了睡,睡了吃,又怎能算得上没有虚度夏日呢?两人之中,必有一人正确,另一人错误。
在二人的对话中,人们不可避免地做出取舍,去解读沩山灵佑的深意和仰山慧寂的想法。
实际上,无论以何种方式度过这个夏天,都不应将其视为虚度。既然时光已然流逝,又怎能称之为“虚”呢?
终日辛勤劳作是人生的一种境界,整日静心端坐亦是生活的另一番领悟;积极作为是存在的意义,而淡泊无为同样是生命的智慧。
无论你正在从事何种事务,那都是此刻最应当进行的,毕竟它已然成为事实,已经呈现在你的面前。
时光不会倒流,存在即有其合理性,无论是终日劳作还是无所事事皆有其意义。所谓该与不该取舍,好与不好,不过是徒劳的妄想罢了!
人生的意义究竟何在?关键在于度过,而非如何度过。这样一来,事情就变得简单了,还有什么能扰乱你的心呢?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莫把闲事放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不同的人自然拥有各异的人生,万事万物皆有区别。正如仰山慧寂整日开荒耕种,沩山灵佑则终日吃饭睡觉,你不能否认他们之间存在差异。然而,你亦不能断言谁在虚度光阴,而谁又不是。
人生没有既定的归宿,亦无固定的意义,然而这一切无不是“我”的亲身经历。换言之,每个人都在演绎着各自独一无二的人生。
如此看来,尽管人生的表现形式各异,但其本质却是相通的,皆为“我”的人生。那么,究竟何者应当摒弃,何者又值得推崇呢?只要与“我”相伴,皆为自在人生。
人们的烦恼并非源自当下的分别,而在于对分别所做出的选择与舍弃。你见到那位取舍的人了吗?
分别,这是无法回避、无法舍弃的,已然成为现实,不可逆转。每个人宛如一面镜子,映照着相同的世界,在世界的景象映入眼帘的瞬间,又得到各自独特的镜像。
夹山善会禅师说“目前无法,意在目前”。当下呈现,无一不是自心投射之后的产物。真相不可及,唯有镜像真。
然而,人们常常舍弃眼前已然展现的事物,却执着于追寻那虚幻的真相。总觉得这个不是,那个才是。
沩山灵佑说:“你这个夏天没有虚度。”这是沩山所见的事实,并不是在说开荒种地是务实,读经打坐是务虚。无论做什么,做都做了,又怎么会“虚”呢?
同样,仰山慧寂说:“和尚,您这个夏天亦未曾虚度。”他也不是在奉承师父,在言不由衷。而是说,您所享受的时光,又何曾比他人少过一分一毫?
人生,无论如何都是不会虚度的。既然如此,我们两人在这里互相说“你没虚度”、“我没虚度”,岂不是显得有些多余吗?
仰山慧寂轻轻吐了吐舌头,或许他从一开始就看穿了沩山灵佑的意图,又或许他认为这样的对话并无实质意义。尽管每个人从仰山慧寂那里都能获得各自的解读,但那些终究并非仰山本人的真意。
要知道,一切都是“我”之意。
沩山灵佑见仰山慧寂吐了吐舌头,说道:“慧寂啊,你怎么能自伤性命呢?”
沩山灵佑为何会如此言说?他的意图又是什么呢?你看,任何人都不可能避免在外境中投射自身的那个“我”。切莫将“我”置之脑后,唯有与“我”相伴相随,人生才未虚度。
至于沩山之意,你怎么理解都是对的!你的理解当然是你的嘛,岂会有错?
“翁翁年德两俱尊,家有诗书富可伦。饱食憨眠无个事,却来敲碗弄儿孙。”
或许,沩山灵佑觉得“日中一食,夜后一寝”太过乏味,他只是闲来无事,敲着碗逗你玩呢!
来源:青云塾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