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联手攻坚,助九旬髋部骨折患者重获 “行走自由”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2 11:16 1

摘要:近年来,青岛市市立医院骨科中心东院骨关节外科充分发挥多学科“握指成拳”诊疗优势,通过技术创新与患者需求动态耦合、相互增强,精准赋能超高龄髋关节骨折治疗,致力于帮助高龄患者重塑生命质量,以“伤而不倒”打破“卧床魔咒”,让“行走自由”从愿景照进现实。

近年来,青岛市市立医院骨科中心东院骨关节外科充分发挥多学科“握指成拳”诊疗优势,通过技术创新与患者需求动态耦合、相互增强,精准赋能超高龄髋关节骨折治疗,致力于帮助高龄患者重塑生命质量,以“伤而不倒”打破“卧床魔咒”,让“行走自由”从愿景照进现实。

意外降临,九旬老人一摔不起

“别担心”“不要紧”“我们可以想办法”——在东院骨关节外科病房,寥寥数语,却成为94岁王女士(化名)的一剂心灵良药。

8月中旬,老人一跤摔在马路沿上,本以为只是“抻了一下筋”,直到邻居看到后,把她半背半拖地送回家,她才意识到自己已无法行动——“当时觉得,这下可能真的不行了”。

固执的老人原想在家“休养几天”便会好转,但疼痛不断加剧,使她难以进食和入睡,每夜仅能休息一两个小时。老人寸步难行,坚持在客厅里铺张薄褥子,就这样煎熬了整整两天。两天后,老伴终于联系了在外地生活的子女。

老人被紧急送往当地医院,经检查确诊为“右侧股骨粗隆间骨折”。然而考虑到患者超高龄,手术风险与难度极大。当地医生建议:立即转往青岛市市立医院!

死亡率30%,保守治疗并非安全选择

针对高龄髋部骨折,很多人存在认识误区:因惧怕手术风险而选择保守治疗。

实践证明,保守治疗效果欠佳。老人骨折后肢体疼痛不敢活动,易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长期卧床还可能带来压疮、尿路感染、肺部感染等多种并发症,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据统计,保守治疗的高龄髋部骨折患者一年内死亡率超30%,而及时手术可显著降低至5%以下。

多年来,青岛市市立医院骨科中心骨关节外科积极追踪前沿技术动态,深耕超高龄髋部骨折(微创闭合复位髓内钉、股骨头置换等)手术,突破年龄与基础疾病限制,建立“多学科会诊联合评估—微创手术—快速康复”的一体化诊疗体系,通过稳定操控、个性化定制,快速解决髋部骨折疼痛,守护全年龄段患者“行走自由”。

集结众智,多学科精准“把脉”

老人入院后,东院骨关节外科团队为其进行了全面的骨科检查,结合影像资料,明确手术指征。然而老人年逾九旬,心肺功能减退,伴有多种慢性病,加之组织愈合能力弱、麻醉耐受差等因素,围手术期风险极高,任何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面对挑战,医务部迅速组织麻醉手术科、心内科、神经内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血管外科等相关科室进行多学科(MDT)会诊,对老人的全身状况进行了精细“把脉”:详细评估了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优化了基础疾病管理,制定了周密的个体化手术方案和详尽的应急预案。

经严密讨论,专家一致认为患者可耐受“股骨骨折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手术”。

重塑希望,奏响温情与专业的交响

“医生的使命不仅是治愈疾病,更是重塑希望。”在医院党委书记、总院长,骨科专家于腾波看来,超高龄骨折手术不仅是技术挑战,更是综合救治能力和心理支持的双重考验。

手术前夕,于腾波查房看望患者,用极大的耐心和同情心倾听她的恐惧与焦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病情,帮助患者和家属建立合理期望。“相信我,也相信你自己,我们一步一步来!”

△医院党委书记、总院长,骨科专家于腾波为患者实施手术

在充分的术前准备下,手术如期进行。于腾波、东院骨关节外科主任戴世友带领团队,凭借精湛的技术和默契的配合,20分钟顺利精准完成手术。术后次日,于腾波再次查房,患者髋部疼痛明显减轻,切口愈合良好,可借助助行器站起,精神状态明显好转。

全程管理,每一步都在走向康复

让一块骨骼愈合仅仅是开始,让一个受到创伤的生命重焕生机,则需要更持久的陪伴与智慧。

根据术前评估,老人双肺坠积性肺炎表现,有心血管意外事件发生可能;脑内多处局部硬化,防范脑血管灌注风险;静脉血栓风险评分为高危,营养状况为轻度营养不良。

△东院骨关节外科主任戴世友带领医护团队术后查房

对此,东院骨关节外科医护团队联合营养科、康复医学科等多学科,为患者制定了一套全面、科学的康复计划,将医学人文关怀与加速康复(ERAS)等新理念融入日常实践,为患者提供了全面、专业、细致的康复服务。

通过多模式镇痛、早期营养支持和个性化康复计划和贴心的护理服务,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恢复状况良好。术后第二晚,老人足足睡了七小时,醒来后精神焕发。“这是我摔倒以后睡得最安稳的一天!”

二次翻修,髋关节遭遇“珠峰级挑战”

老年人的髋部骨折,常见股骨颈骨折和股骨粗隆间骨折,还有一种较为特殊的情况——髋关节假体周围骨折。它是指初次髋关节置换术后外伤导致假体周围骨折,伴有或不伴有假体松动,手术难度通常明显高于初次置换。

当多病共存的95岁超高龄老人面临异常凶险的假体松动并伴有周围骨折,保守治疗还是翻修手术,是一次艰难的选择。

青岛市民于先生(化名)十年前曾因“右股骨颈骨折”于外院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今年8月,老人由于骨质疏松、肌肉退化与反应能力下降等因素再次发生意外,摔倒导致患侧二次骨折。

到院后,根据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及相关影像学检查结果,老人“右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折”诊断明确。手术是老人恢复行走的唯一方法,但对于95岁超高龄老人来说,手术复杂性及风险堪称“珠峰级挑战”,心肺功能衰退、骨质疏松严重、麻醉耐受性差,这些都是对术者的严峻考验。

但是,如果不进行手术,这一次普通的跌倒,可能将成为压垮老年人的“最后一根稻草”。

△多学科(MDT)会诊

团队“作战”,围术期管理科学高效

高龄并非手术禁区,关键在于精准评估与快速干预。在这里,外科医生修复的不仅是断裂的骨骼,更是患者重新拥抱生活、重拾生命价值的勇气与希望。

经过与患者家属的充分沟通,得到了家属的信任和理解后,为了患者的远期健康,于腾波团队决定迎难而上,为患者进行手术治疗,通过快速手术干预打破“卧床魔咒”。

护理团队为老人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评估,并制定周密的护理计划。同时,耐心进行心理疏导,缓解患者及家人的紧张情绪。麻醉手术科、心内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等相关科室专家对患者基础疾病给予精准诊治,通过输注红细胞、吸氧、雾化等治疗后,评估患者整体状况良好。

伤而不倒,手术打破“卧床魔咒”

手术如期举行,超高龄患者的术中麻醉不亚于一场“生死时速”,麻醉手术科医生步步为营,精准把握,将麻醉风险降到最低。随后,于腾波团队为患者一气呵成顺利完成“右侧股骨头置换翻修及内固定术”,术中透视可见股骨假体位置、深度良好,骨折复位固定满意。手术结束,患者即刻恢复清醒,对答流畅,生命体征平稳。

由于患者高龄,基础疾病多,炎症反应高峰期会造成全身代谢紊乱,术后患者被转入东院重症医学一科监护治疗,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防范脑血管病变、心脏功能下降、突发呼吸困难等病情变化,动态评估静脉血栓风险,适时调整预防措施。术后次日,患者生命体征稳定,顺利转回骨关节外科继续治疗。

在护理团队和康复团队的精心照护下,老人患肢疼痛明显减轻,各项指标基本正常,精神状态良好,饮食、睡眠正常,活动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已于近日康复出院。

体系赋能,守护银发族生命尊严

随着微创诊疗技术的不断突破,年龄、基础疾病等因素已不再是制约手术决策的关键。

多年来,青岛市市立医院骨科中心骨关节外科以单一学科“单打独斗”发展模式,发展形成多学科力量“握指成拳”的医疗生态,在治疗理念、手术技术及快速康复等方面与国际接轨,建立了完善的高龄患者围手术期管理流程和护理规范,已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医、护、康”一体化诊疗体系。

据统计,2020年以来,东院骨关节外科共收治85岁以上老年骨折患者近490人,其中90岁以上161人,手术成功率和生存率不断攀升。曾成功救治两位104岁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让患者得到专业、高效、规范、优质的救治,最大限度挽救患者生命及恢复患者机体功能。

以医者匠心迎接“银发时代”

当94岁的王女士术后安然入睡,当95岁的于先生康复后重新站立,这些医学奇迹凝聚的是多学科团队的智慧与汗水,体现的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医者情怀。

△91岁患者家属送来锦旗表达感谢

从技术突破到人文关怀,从个体救治到体系创新,青岛市市立医院正在书写着应对老龄化社会挑战的医疗答卷,他们用这份答卷证明:医学的温度,往往不在于延长生命的长度,而在于守护生命的尊严与质量。每一例成功的手术,从来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文关怀理念的持续深入,越来越多的银发族将能够摆脱“最后一次骨折”的“魔咒”,安享幸福晚年。而这,正是健康中国战略温暖的注脚,也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生动体现。

来源:健康逆生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