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遇上罗永浩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2 11:39 2

摘要:西贝老板贾国龙立马亲自下场回应,说没有一道菜是预制的,还放话要起诉老罗;随后,西贝又出一系列动作:公开老罗当晚点的菜单,开放后厨参观,甚至喊出「不好吃不要钱」。

罗永浩前两天吃了顿西贝,回来在微博吐槽:「几乎全是预制菜,还那么贵」。

这话一出,炸了锅。

西贝老板贾国龙立马亲自下场回应,说没有一道菜是预制的,还放话要起诉老罗;随后,西贝又出一系列动作:公开老罗当晚点的菜单,开放后厨参观,甚至喊出「不好吃不要钱」。

表面上看,动作很快,也很硬气,我总觉得从公关角度,有一些微妙的地方。比如:这件事儿,适不适合老板亲自下场公关?

01

智远看来,这是一把险棋。

老板的身份天然是最高背书,他说的每句话,大家都会当成公司的立场。公关部说错了,还能再补一份声明;可老板说错一句,那就是盖棺定论了。

我们先说「得」。

老板下场的第一个好处,能展现出企业的重视和真诚。换句话说,消费者会觉得「哎,你没躲在幕后,而第一时间站出来回应」,这种姿态本身就能赢得好感。

尤其像餐饮这种贴近日常生活的行业,消费者很容易被这种「重视」打动。

第二个好处,是人格化。公关部发的声明再怎么专业,也都是冷冰冰的。老板亲自下场,等于给品牌戴上了一个「有血有肉」的面孔。

比如,提起西贝,很多人联想到贾国龙这个人。他本身就和品牌深度绑定,所以他的回应天然更有感染力。还有一点,老板的话的确更有权威。讲菜品、讲后厨流程,让创始人自己说,总比客服或经理说更有分量。

但有得必有失。失的风险在哪呢?

智远认为,拉高了冲突层级。你看,事件从「消费者和品牌的争议」,直接升级成了「罗永浩和贾国龙的对线」。

这种戏剧化的冲突,短期能把关注度炒得很高,可对品牌来说不是好事哇,本来可能三天热度就过去了,结果硬生生被拉长。

更要命的是,创始人说话多少带点情绪,这很正常,他有感情嘛。可问题是,公众环境对情绪很苛刻,你带点火气,很容易被解读成「傲慢」或者「不尊重」。

类似的例子挺多的。

百果园老板亲自回应过「水果贵不贵」,本来想解释成本,说运输费、租金、人力都很高。结果大家根本不买账,反而骂得更厉害。

因为在消费者心里,成本高和我愿不愿意买单是两码事,你解释成本,听上去更像是在甩锅。

海底捞的处理方式不一样,他们出过好多次食品安全和服务问题,但很少见老板亲自出来,大多数时候是用整改、优化服务来回应,这样就给品牌留了一层缓冲。

所以,放回到西贝,贾国龙下场这件事,符合他本人的性格,直来直去,不怕硬刚;但从公关角度看,智远认为,不算好事。

02

他们有个问题炒的很凶:预制菜。智远看来,这个事儿根本不是预制菜的问题,是一种体验上的错位。

为啥这么说呢?

行业里对预制菜是有定义的。必须已经完全做熟、冷藏冷冻保存,到店里只要一加热就能端上桌的那种。

西贝说,我们有中央厨房,会切菜、腌制,甚至半成品处理,但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预制菜」。从标准上讲,他们说得没错。

可消费者不这么想的。

普通人去饭店吃饭,谁会翻国家标准?判断逻辑特别简单:上桌没锅气,嚼起来像复热的,味道不够鲜,那就是「预制」啊。

罗永浩吐槽能引爆舆论,因为很多人都代入过这种感受:掏了现炒的钱,结果吃到的却是「不新鲜」。

我就有这种经历。

上次跟朋友去吃烤鱼,点了一条三斤多的草鱼,我还特意盯着称重,然后送进厨房。可菜端上来后,心里还是打鼓:这是刚才那条鱼吗?

吃到嘴里,肉一点都不嫩,甚至有点像死鱼复热的口感。那一瞬间,我就能理解,为什么消费者会把这种体验直接归结为「预制菜」。

毕竟在消费者心里,不新鲜,就是预制。

所以,这次公关矛盾所在:一个在讲行业定义,一个在讲日常体验。双方都觉得自己有理,但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怎么吵都吵不清。

写到这,我想到一个段子。女朋友说:你不够关心我,不爱我;男生一本正经地说:我每天早上给你发消息,这不是关心吗,这不爱吗?太抽象了。。。

这种错位不止西贝有,很多品牌都栽过,比如:

一些连锁餐饮,明明靠中央厨房供货,结果广告里天天说「大厨现炒」,一旦被曝光,消费者觉得被骗,反噬更严重。

海底捞就聪明一些,从不避讳说自己有标准化、预加工,但他们换了一种话术:「食品安全」「口味稳定」;消费者一听,好像在吃「放心」和「品质保障」,这就把预制的负面感受给转移掉了。

再看麦当劳、肯德基这种国际快餐,大家早就知道它是高度工业化的流水线食品。可没人因为这个去质疑他们是不是「预制菜」,为什么?

因为消费者预期根本不在「现炒」上。去吃肯德基的人,想要稳定、快捷,炸鸡味道和上次一样就行。

所以,智远认为,这次公关实质焦点是「消费者预期」和「企业标准」之间的鸿沟;你拿标准和消费者解释半天,还非要杠,永远没完没了。

最聪明的做法,是把话说清楚:哪些菜是中央厨房预处理的,哪些是门店现炒的,让大家心里有数;否则,标准和体验的错位会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吵来吵去,伤害品牌信任。

03

除了预制菜,还有一个骚操作,我做市场公关这么多年,实在没看懂:西贝直接把罗永浩点的菜单和账单晒出来,想证明「我们不冤枉你」。

绝了,这一下就把话题硬拽到「贵」上,等于自己踩雷。因为在餐饮业,「贵」几乎是最危险的词,根本解释不清。

老罗高明的地方就在这里,他没有单单骂「预制菜」,是和「贵」捆在一起说:花现炒的钱,吃到预制的东西。这句话太扎心了。

菜到底是不是预制,消费者可能说不清,但「花的钱不值」这个感觉,大家都懂。老罗把一场「事实争论」直接变成了「情绪共鸣」。

反过来看西贝,把菜单、账单晒出来,原本想给自己洗白,结果等于往火堆里泼油。

为什么?

因为消费者看到菜单,不会想「啊,价格挺合理」,反而会说「你看,人均都一百多了,还好意思说不贵?」这是典型的「想证明自己清白,结果让人更不爽」。

更糟糕的是,贾国龙还补了一刀,说我们是良心定价,利润很低,房租、人工、食材都很贵;听上去挺真诚,但在消费者耳朵里,就是「卖惨」。

消费者逻辑是:成本高,不等于我买得值。你难不难,跟我没关系,我只在乎花的钱换来的体验;所以,聪明的品牌从来不解释「为什么贵」,他们会演示「凭什么值」。

看看喜茶、奈雪。

几年前涨价,被骂成「奶茶刺客」,最后不得不降价。后来它们学聪明了,开始靠新品类和体验感,比如「生打椰」「芝芝葡萄」,让消费者觉得「别的地方喝不到」,于是价格有了理由。

巴奴火锅就是一个反例。

它被吐槽过「18元一份土豆只有5片」,品牌回应说「富硒土豆」,还强调供应链和服务价值。

结果呢?没人买账。

老板杜中兵还说过「巴奴确实一直都贵,从来没便宜过」,甚至那句「月薪5000别吃巴奴被网友拿来玩梗」,原本想塑造「高端定位」,结果被解读成阶层感和优越感,很多人觉得受冒犯了。

所以,「贵」是餐饮最危险的话题,它没有正确答案。

你要硬接话,就掉进消费者的情绪陷阱。你说「我们利润低」,消费者马上怼你「那你降价啊」;你说「成本太高」,消费者说「那是你经营问题,关我屁事」。

智远觉得,公关回应没必要这么干。

晒账单这种操作,除了让消费者更敏感,还有个副作用:以后KOL、明星都不敢随便去吃了,万一哪天也被晒出来,那不就成了「大街上裸奔」的感觉么?

04

说完「贵」,还有一个更骚的操作:西贝居然放话要起诉罗永浩。

这事儿的微妙之处就在这:消费者吃完饭吐槽两句,这事儿太常见了。平时我们随手在朋友圈、微博上说「这家饭不好吃」「有点像预制」,顶多是亲友点点赞,过两天就翻篇了。

老罗不一样,既是消费者,又是一个顶流KOL,他的吐槽会被放大成「大众认知」。

那他能不能吐槽?智远觉得,当然能。作为顾客,他花了钱,吃完了饭,说不好吃,这是他的真实体验,难道要造假不成?

消费者有知情权,表达权,天经地义的,区别只在于,他的声音特别大,扩散速度特别快,所以,带来的冲击更强。

问题是,声量大了之后,企业反应方式很关键。别把「他的声音大」当成对手来撕,应该把这当成一个机会。

老罗把话题炒热了,管它负面正面,你完全可以顺势去展示「我们的厨房是透明的」「我们的食材是直采的」,甚至干脆邀请老罗再来,坐在后厨看看全流程。这才叫聪明的公关。

但西贝现在的反应,是要起诉,这招几乎属于反效果。你说要告他,公众会想,你作为企业,心虚了?欺负人?

所以,智远认为,起诉不是解决品牌危机的办法,法律牌可以留着,但不该常用;公关打法律牌,只会让事情升级。

我查了一个还挺典型的翻盘案例:太二酸菜鱼。

之前「酸菜」被质疑做法、卫生、味道等问题一度引来很多批评,短期内舆论压得挺紧,但太二酸菜鱼没有直接撕打对线,也没有揪人起诉。

直接道歉+整改+门店透明检查+接受媒体/消费者监督,甚至推出新菜品、新体验。最终不仅把批评声化解了,还因为敢答应、敢整改、敢被看见,这三点,在很多人印象里反而变成了「负责任的品牌」。

你看,这件事,玩的就是心态。

你把老罗当成敌人,他是敌人;你把他当成一个挑刺顾客,那他是免费帮你测试舆论的「超级样本」;这种声量,完全可以变成一次口碑传播的机会。可惜,西贝选择了最笨的一条路。

那么,问题就来了,西贝能不能把这场危机,变成一次品牌翻盘?我还在看。不过,现在一手好牌,确实打的好臭。

来源:王智远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