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铭记烽火岁月 传承红色基因——崇信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赤诚与担当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2 13:24 1

摘要:八十年光阴荏苒,烽火岁月的硝烟早已散尽,但那段镌刻在崇信大地的抗战记忆,始终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回望这片土地上军民同心、共赴国难的壮阔史诗,缅怀先烈的不朽功勋,传承生生不息的红色基因。

——崇信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赤诚与担当

八十年光阴荏苒,烽火岁月的硝烟早已散尽,但那段镌刻在崇信大地的抗战记忆,始终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回望这片土地上军民同心、共赴国难的壮阔史诗,缅怀先烈的不朽功勋,传承生生不息的红色基因。

据史料记载,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点燃抗日烽火,地处大后方的崇信县迅速融入全国抗日救亡的洪流。彼时全县总人口仅2.6万人,男性多为老弱残疾和儿童,却在1941年有596名热血青年毅然应征参军,奔赴抗日前线。他们中多数人血洒疆场,据记载崇信县抗日阵亡(病故)战士达82人,而留下姓名的仅有8人,更多英烈成为无名丰碑,用生命诠释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

红军的驻防为这片土地播下革命火种。1937年2月,罗炳辉、宋时轮率领红三十二军、二十八军进驻崇信,达一个多月,以实际行动书写“团结起来、抵抗日寇”的标语,帮助百姓干农活,公平买卖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宋时轮军长在铜城街头宣讲抗日主张,春节前将征集的粮食分发给穷苦百姓,军民共度佳节时,群众写下“救国爱民旗旗闪灼光日月,努力抗日兄弟凯旋归故乡”的对联,见证了鱼水深情。

历史的记忆在文学创作中得以延续。崇信县省作协会员于忠明创作的长篇小说《解放崇信》,以8万字篇幅再现了这片土地的抗战与解放历程。小说通过卖面农户于和一家的辛酸生活与成长轨迹,串联起崇信第一个党支部成立到和平解放的党史脉络,更揭开了崇信人民为抗战烈士修建“忠烈祠”的往事。“我想通过小说向青少年讲述家乡解放史,激发爱国热情。”于忠明历时半年查阅史料、采访取证,让这部“文学形式的崇信党史”成为弘扬爱国主义的生动教材,被改编为话剧后更广泛传播。

在新窑镇赤城村、西刘村,保至善烈士纪念馆“弘传红”志愿服务队追寻着三五九旅的足迹。1946年8月,参加中原突围的三五九旅七一八、七一九团在王震率领下宿营于此,这支转战四省、行程4000余里、日均一战的疲惫之师,始终军纪严明秋毫无犯,临走时留下银元和粮食,让“发展经济的前锋”精神在崇信留下深刻印记。毛主席称这次突围为“我党我军历史上的第二次长征”,而崇信正是这段英雄史诗中的重要驿站。

八十年来,崇信大地的红色记忆从未褪色。那些参军青年的决绝背影、红军战士的爱民身影、无名烈士的忠魂傲骨,共同构筑起这片土地的精神坐标。正如县二中教师张改过评价《解放崇信》时所言:“它让我们看到地下党由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的艰难,更深刻体会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真理。”(记者 于金玉)

丨来源丨平凉市融媒体中心

丨制作丨平凉市融媒体中心

丨 编辑丨吴 鹏

来源:平凉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