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华为在欧洲的法律处境再度引发关注。欧洲统一专利法院(UPC)慕尼黑地方分院信息显示,德国科研机构弗劳恩霍夫对华为及华为终端等多家公司提起专利侵权指控,称华为侵犯其 “光学导航设备” 欧洲专利 EP2185994 。这并非个例,此前联发科子公司也曾起诉华为
近期,华为在欧洲的法律处境再度引发关注。欧洲统一专利法院(UPC)慕尼黑地方分院信息显示,德国科研机构弗劳恩霍夫对华为及华为终端等多家公司提起专利侵权指控,称华为侵犯其 “光学导航设备” 欧洲专利 EP2185994 。这并非个例,此前联发科子公司也曾起诉华为旗下五家子公司侵犯 LTE 专利。那么,华为在欧洲频繁被诉,背后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专利侵权纠纷:技术竞争下的必然碰撞
非标准必要专利引发的纠纷
弗劳恩霍夫此次诉讼涉及的是 “光学导航设备” 专利。从专利描述来看,该专利解决的是类似光学鼠标在设备小型化时,图像传感器边缘区域分辨率和亮度下降导致不精准的问题。这种非标准必要专利纠纷,通常是因为企业在产品技术实现过程中,可能采用了与他人专利技术相似的解决方案。华为作为全球知名的科技企业,产品涵盖众多领域且技术含量高,在追求技术创新和产品优化过程中,难免与其他机构的专利技术产生交集。像在手机摄像头等光学相关技术运用上,如果华为产品中的某些技术特征与弗劳恩霍夫专利所主张的技术方案相似,就可能引发侵权争议 。
标准必要专利的复杂博弈
此前联发科子公司起诉华为侵犯 LTE 专利 EP2689624,这属于标准必要专利范畴。在通信行业,标准必要专利至关重要,它是实现通信标准必不可少的专利技术。当企业要生产符合相关通信标准的产品时,就大概率会涉及到这些专利。华为与联发科的纠纷根源在于专利许可谈判破裂 。华为倾向 “终端级” 收费模式,联发科主张 “芯片级” 收费模式,双方在专利许可费收取模式上的巨大分歧,使得谈判难以达成一致,最终走向诉讼。而且,在标准必要专利纠纷中,还涉及公平、合理、无歧视(FRAND)原则的界定和执行。不同企业对于 FRAND 原则的理解和应用存在差异,这也增加了纠纷解决的难度。
商业竞争因素:市场利益争夺的延伸
市场份额竞争激烈
欧洲是全球重要的科技产品消费市场,通信设备、智能手机等需求旺盛。华为凭借先进的技术和高性价比产品,在欧洲市场占据了一定份额。以 5G 通信设备为例,华为的技术和解决方案在欧洲部分国家得到应用。这必然触动了其他竞争对手的利益。部分欧洲本土企业以及其他国际科技巨头,为了维护或扩大自身市场份额,可能会利用法律手段对华为进行打压。通过专利诉讼,即便不能完全将华为挤出市场,也能干扰其正常运营节奏,增加其运营成本,从而削弱华为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 。
行业话语权的争夺
在科技行业,拥有更多专利意味着在行业标准制定、技术发展方向等方面拥有更大话语权。华为持续投入研发,截至 2024 年底,在全球拥有超过 15 万件有效授权专利,90% 以上为发明专利,在 5G 标准必要专利领域地位显著。这种强大的专利实力让一些竞争对手感到不安。通过发起专利诉讼,试图削弱华为的专利优势,进而影响其在行业中的话语权。如果在诉讼中能够认定华为部分专利无效或者限制华为对某些专利的使用,那么竞争对手就有机会在相关技术领域重新布局,争夺行业发展的主导权 。
地缘政治因素:国际关系变化的影响
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近年来,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部分欧洲国家在一些大国的影响下,对中国科技企业采取了更为谨慎甚至歧视性的政策。华为作为中国科技企业的领军者,首当其冲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受害者。一些欧洲国家以所谓 “国家安全” 等莫须有的理由,限制华为参与当地的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专利诉讼此时就可能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 “幌子”,被一些别有用心的势力利用,进一步对华为进行围堵,阻碍其在欧洲市场的正常发展 。
国际关系不确定性增加
当前国际政治形势复杂多变,中美关系的紧张局势对全球科技产业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美国长期以来对华为进行技术封锁和制裁,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欧洲国家对华为的态度。一些欧洲企业可能会基于对国际关系不确定性的担忧,以及对美国政策的迎合,选择与华为保持距离甚至通过法律手段划清界限。专利诉讼在这种背景下,成为了一种可以利用的工具,即使是原本正常的商业纠纷,也可能因为地缘政治因素的介入而变得更加复杂和棘手 。
华为在欧洲被起诉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对于华为而言,积极应对诉讼,加强技术研发和专利布局,同时通过外交途径等推动国际合作环境改善,是化解当前困境的关键。而对于全球科技产业发展来说,如何在复杂的法律、商业和政治环境下,建立公平、公正、开放的竞争秩序,也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来源:一心一意豆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