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 | 经济学家的“反常识”觅食指南:为什么顾客欢声笑语的餐厅要躲开?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12 13:31 2

摘要:经济学不只关心劳动成本、资金成本和租金是否合理,我们的考量还包括一个重要的人类或“行为”因素(行为经济学派的说法)。本质上,人是社会动物。我们会模仿别人,也会刻意标新立异以显示自己与众不同。

一位吃货经济学家写给每位干饭人的科学觅食指南

开启属于你的美食雷达!

经济学思维重构饮食决策逻辑

如何用“交叉补贴”薅羊毛?“低租金美食”才是性价比王者?网红店值不值得去?

中译本内容猛猛加料

译文优化,新增6篇附录——从成都寻味到外卖定价,更具体、更有趣、更接地气

悉心图解美式烧烤

内文新增趣味插图,直观呈现3大经典美式烧烤方式

手绘封面传递美食温度

整体采用美式复古风格,外封是“吃货经济学家”的卡通形象,内封则营造“一人食餐桌”的闲适感

附赠纯手绘别册

别册《泰勒·考恩的无星级环球美食手记》收录5大洲19国的26道食物与犀利的“考恩式”锐评

1000份便当盒特别款套装

1本书+3款原创周边(卡通造型亚克力书夹*2+印花棉麻手帕*1)——解放双手,看书吃饭两不误

中午吃什么

作者:[美] 泰勒·考恩

出版时间:2025年9月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新民说

想要吃得好,得有社交技巧!

经济学不只关心劳动成本、资金成本和租金是否合理,我们的考量还包括一个重要的人类或“行为”因素(行为经济学派的说法)。本质上,人是社会动物。我们会模仿别人,也会刻意标新立异以显示自己与众不同。

关于如何吃得好,我的第一个建议是:要超越理性(meta-rational,决策论的术语),即认清你的极限。要知道,最好的信息往往掌握在别人手中。就算你把所有饮食书都背下来,关于食物,仍有许多难解之谜,有些时候,有些人真的懂得比你多,别吝于请教别人。当然,你要问得有技巧。而且在你寻找一顿美食的过程中,有些社会知识可能比食物知识更有用。

比方说,当你请教别人去哪里吃饭比较好时,你应该优先去找那种爱吃美食、并以此为荣的人。而要找这种人,你就要瞄准介于35到55岁的人,因为这个年龄层的人更可能吃过很多好馆子,一般来说会累积较多的餐饮经验;或者,你也可以去问有钱人(未必是那些非常有钱的中产阶级),以及习惯外食并搜集餐饮情报的人。还有出租车司机、教科书销售员(这些人一年到头出差和外食),都是很好的餐饮情报来源。当你请他们给你建议,而他们的眼睛没有兴奋得亮起来时,那……请忽略他们。

如果你选择上网查询,那我建议你在搜寻时加上更精准的关键词。否则,如果只是搜寻“最好吃的餐厅”,你会得到一大串烂餐厅的信息。或者,你也可以输入更具体的问题,例如“某某城市最好吃的印度餐厅”是哪家——即使你并不想吃印度菜。通过这种搜索方式,你会看到较可靠、较有用的餐饮信息来源,然后你可以浏览这些信息来源,并进一步寻找他们关于非印度菜的建议。同样的道理,你可以搜索“最好吃的花椰菜料理”,即使你不想吃花椰菜。总之,避免使用大众化的搜索模式。

读网络上的美食建议时,千万不要被负面的评论吓跑。任何勇于冒险的餐厅,都会惹来恶评。相反的,可以花点时间看看这些餐厅有没有正面的评价?评论多长?听起来有没有说服力?如果有,不妨一试。

随书附赠的《泰勒·考恩的无星级环球美食手记》纯手绘别册

脸上堆满欢乐的顾客,不是美食好指标

最后,不是每个人都擅于判断陌生的餐厅,但大多数人都懂得观察人。如果你想判断一家餐厅好坏,但找不到任何可信赖的人来问,我建议你看看是哪种人去那里吃饭。这是另一个在经济推理中常用的方法,善于有效利用周遭的社会信息。我很怕碰到一种餐厅,里面的人欢声笑语,一副其乐融融的样子。华府、曼哈顿及其他很多城市的商业区,都有很多这样的餐厅。假如我一眼望去人人都很开心,那就是我掉头而去的时候。别误会,开心绝对不是坏事,但开心和美食是两回事。很多餐厅不是靠食物吸引顾客,而是靠营造喝酒、约会和狂欢的社交场合招来生意并赚取高额收费的。这些地方的食物通常“不差”,因为餐厅必须维持时髦的形象。他们会供应定价虚高的各式料理,而且还会由某位知名或有点知名的主厨背书(只是这人通常不在现场)。这些并不是最差的就餐选择,但如果要我花自己的钱吃饭,我通常不会去这些地方。

如果你实在想光顾这类餐厅,不要选在开业的头两个礼拜,因为这时候他们的厨房作业还没上轨道。最理想的造访时间,是开张的头四个月到六个月,因为这类餐厅在刚开张时,通常会花很多心思去赢得好评;也因为有名厨代言,媒体评论会来得很快。这位名厨——或他的某个得力助手——在刚开始也会随时在场等候指教,好跟那些资深的食评家及美食博主搏感情。随后,这家餐厅声名大噪,成为重要的聚会场所,笑声谈话声降临。而这时,就是你应该停止再去的时候了。果断脱粉,莫回头。

2005年,名厨理查德·桑多瓦尔(Richard Sandoval)的餐厅Zengo在华盛顿特区开幕,那真是一个特别的地方。他们供应一些美妙绝伦的拉美-亚洲融合料理,包括刺身、香酥角、炭烧云吞金枪鱼塔可。装潢很酷,店内弥漫一股四海一家的气氛。这家餐厅开在华府一个新兴开发区,紧邻一座大体育馆。我跟太太说:“如果你喜欢这家馆子,那我们就要趁现在常去,它很快就会变味了。”到2011年,Zengo仍在,也还不错,但我不会花自己的钱去那里,过去几年都是如此。因为桑多瓦尔已经把他的时间花在其他投资事业上了,这个馆子现在可以靠它的酒吧活下去,曾经的创意菜品也不再新鲜。一条Zagat网站上的美食评论,说明了一切:

这是我最喜欢的华府餐厅之一——极棒的酒吧,美妙的装潢,食物也可口。

看见了吗,“食物”被排在最后。

还有,任何餐厅如果每年发动一场母亲节促销活动大空袭——如Zengo所为,你最好别轻易上钩。记住:这本书谈的是如何用最划算的价格吃到最好的食物,无关装潢,尽管Zengo的装潢依然漂亮。

我也发现,过去十年来,网红餐厅的生命周期加速变短。以前一家好玩的餐厅需要一两年时间,才会变成一个充满快乐面孔、欢乐社交、厨艺却衰退的场所。现在,似乎只要六个月或更短。也许,问题在于网络让各种评论传播得比以前更快。所以,如果你发现一家新的网红餐厅,很喜欢的话,赶紧去打卡、不停光顾——千万别等。

另外,如果一家餐厅里的女客人个个时髦又美丽,我也会担心。对我来说,那是另一个危险信号。我会问自己:“这个地方凭什么聚集这么多美女?”我不是说美女不懂美食,问题在于:当美女云集时,就会有很多男人跟着去这家餐厅,不管端出来的菜是否真的好吃。这会让餐厅有降低食物质量的动机。

对我而言,通常最理想的餐厅氛围是这样的:里面的人看起来有点严肃,或甚至一脸肃杀。客人脸上露出失望或厌恶的表情当然不妙,但你希望看到的是某种认真的态度——这意味着不论这家餐厅的价格高低,去那里吃饭的人都会把吃饭当一回事。

拿一面镜子,试着在镜子前吃某个非常美味的食物:你会露出多少微笑?你看起来会多快乐和友善?恐怕没有你想象的多。

记得1990年代初,我和朋友凯文·格里尔(Kevin Grier)在一家当时很棒、但现已歇业的慕尼黑餐厅Sabitzer吃饭。那是复活节后一天,整家餐厅连我们在内,只有两桌客人,另一桌是一家子法国人,我敢说,他们从头到尾看起来都在生气。每次一道菜端出来,他们都冷哼一声,不露任何喜色地闷着头吃。那一餐,是当时的我生平吃过最美味的一餐,他们吃光盘中每一粒碎屑,我们也一样。就在那一刻,我顿悟到:脸上堆满欢乐的顾客,绝不是美食的好指标。

相反的,如果你走进一家餐厅,看到客人们相互吼叫,仿佛有血海深仇似的,反而是一种吉兆。这可能意味着,他们都是老主顾,经常去那里吃饭,所以彼此都很熟。很多中国餐厅就是这样,充满着大叫大嚷的中国顾客——别问我他们是不是在吵架,我完全搞不清楚,但我想那应该是值得一试的指标。

以上判断餐厅的原则,你可以举一反三。比方说,如果你走在佛罗伦萨街上,看到一家餐厅里都是手上抓着旅游指南的英国游客,而且提前在六点吃晚饭,你应该掉头就走。这样的逻辑可以延伸到其他很多例子,我的另一条黄金法则是:对一家餐厅来说,有好顾客,比有好厨师重要。

餐厅老板当然知道,自己的顾客会被别人拿来当作研判指标,所以他们都会精心筛选符合自身定位的顾客。1950年代当麦当劳要开始扩张时,就煞费苦心打造“家庭餐厅”的形象。创始人雷·克罗克(Ray Kroc)在设计麦当劳时,就设法打消青少年在此游荡的念头,他不想让麦当劳显得太“酷”,不要店里有弹珠台游戏机、报纸贩卖机、电话亭,或香烟糖果自动贩卖机,拒绝让麦当劳看起来像青少年胡闹的场所。他要的是快速翻桌率,要客人饿了进来,吃饱就走。因此麦当劳的设计是刻意反社交的——与今天的星巴克正好相反。

和大部分其他商品一样,饮食是一种社会经验。人们不仅关心营养、卡路里和味觉,也会寻找适合他们的社会环境。这是你破解餐厅“密码”的第一步。

不论我们喜不喜欢,餐饮业存在着一种经济学上说的“长期均衡”。这意味着餐厅的水准,通常可以由它们吸引的顾客类别以及一些其他的静态特征来判断。当你准备第一次光顾某家餐厅,正在考虑是否跨门而入时,不妨问自己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里头的客人对食物的态度,是否跟我一样?”如果是,你很可能来到一个跟你速配的地方;若不是,赶紧转身离开。就这样走人或许会有点不好意思,但坐在那里忍受食物与顾客配错对的感觉似乎更糟。何况,事后不愉快吐槽,不如现在就终止自己与这家店之间可能的糟糕回忆,反而是在帮店主一个忙。

中午吃什么

作者简介:

泰勒·考恩(Tyler Cowen),乔治梅森大学经济学教授,曾被英国《经济学人》杂志评选为“过去十年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他主笔的“边际革命”博客长期位居全球经济类博客前三,并在《纽约时报》担任专栏主笔。其研究方向横跨文化经济学、科技创新与增长困境等多领域,代表作有《大停滞》等。

译者简介:

朱道凯,中国台湾人,美国普特拉学院计算机硕士,曾在媒体行业工作二十余年,现退休专事翻译工作。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泰勒·考恩是一位酷爱下厨、深谙美食搜寻之道的吃货经济学家。他带着对美食的天然意趣,探索并记录散布于世界各地的美食——小到路边摊、流动餐车的平价餐食,大到米其林餐厅里的顶级料理……他渴望打破我们的“饮食势利眼”:好食物并非特别昂贵的;几乎每个地方都有物美价廉的饮食。他想用经济学原理为每个人安装美食搜寻雷达:找美食要走小道,别选大路;好餐厅里的人通常看起来比较严肃……他呼吁我们成为创新的饮食消费者,亲自示范如何在超市、餐厅、家里改革我们与食物的关系。

懂一点枯燥严谨的经济学,能让我们在每一餐的平凡烟火中,注入选择的自觉与创新的微光,成为更富觉知与创造力的“饮食生活家”。

- End -

成为更好的人

来源:新民说iHuma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