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匠——农村消失的职业之十四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4-03-10 02:29 1

摘要:我的家乡坐落在西辽河畔,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肥沃的黑土地,物产丰富,不过,石头在这里却是稀罕之物。记忆中,村里最常见的石头除了村里碾道房里的石碾子、石磨,生产队春耕压地,秋天打场的石头磙子,就是家家压酸菜缸的压缸石。

我的家乡坐落在西辽河畔,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肥沃的黑土地,物产丰富,不过,石头在这里却是稀罕之物。记忆中,村里最常见的石头除了村里碾道房里的石碾子、石磨,生产队春耕压地,秋天打场的石头磙子,就是家家压酸菜缸的压缸石。

压酸菜缸的压缸石(图片来自网络)

石碾子、石磨、石头磙子、压缸石的原材料,都来自一处叫做吐尔基山采石矿。

吐尔基山,虽然在西辽河平原上鹤立鸡群,但是和险峻的华山,壮丽的泰山,雄伟的峨眉山比起来,不过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山丘。吐尔基山开采出来的石头,是方圆几百里城乡盖房子打石头地基的唯一选择。因为石头稀缺,只有城里该楼房和大瓦房才用石头做地基,至于农村,如果出现一幢石头打底儿的房子,立马就会成为全村的焦点。吐尔基山,这个严格意义上来说算不上山的山,2003年春,因为矿工在炸山采石的时候,“轰隆”一声炸出一座未被盗掘过的千年辽墓而惊艳世界。

吐尔基山古墓出土的彩棺(图片来自网络)

和远古时代,先民生产生活离不开石斧石刀一样,石碾子、石磨、石磙子都是当时农村必不可少的生产生活工具。我们村当时有六个生产小队,每个生产小队都有一个碾道,一个磨房,每个碾道里有一个石碾子,每个磨房有一盘石磨。压地的鸡蛋磙子和打场的长磙子,每个生产小队都有十多个。这些碾子、石磨、石磙子村里生产不了,都是从城里买的。使用过程中,需要有人维护。因此,村里就缺少不了专门打磨这些石制生产工具的手艺人——石匠。

碾道里的石碾子(图片来自网络)

一个生产小队,三五十户人家,一二百口人,用一个碾子,一盘磨子,一年人吃的口粮,牲畜的饲料全都要用碾子、石磨加工,碾子和石磨的使用率高,老化的也快。用上一年半载,碾子和磨盘的齿就会磨平。碾子磨盘的齿磨平了,需要用錾子将原有的石纹再开凿出新的齿。这个时候,就该石匠闪亮登场了。

石匠在工作(图片来自网络)

我们村的石匠姓刘,大家都叫他刘石匠。虽然每年能派上用场的时候不多,但是碾子、磨盘没齿就没法推米磨面,刘石匠在村子里位置非常重要。

给碾子和石磨开凿新齿的过程俗称錾碾子盘磨。錾碾子盘磨的时候,刘石匠斜跨一个帆布做的工具兜,来到碾道或磨房,从帆布兜里掏出铁锤、钢錾子,带上眼镜,席地而坐,开始工作。他左手紧紧攥住钢錾子,右手举着铁锤,铁锤叮当、叮当有节奏地敲打,钢錾子顺着碾子或磨盘齿的纹路一点一点地推进,石头屑就像牙齿上的钙化物质开始碎裂,有时钢錾子会錾起一个个小火星,随之飞溅的石渣就会撞在石匠的眼镜上。那是,农村没啥新鲜事儿,一年半载才有一回錾碾子盘磨无疑就是“西洋镜”。

磨房中的石磨(图片来自网络)

何况家家还都等着刘石匠快点完工,使用碾子和磨推米磨面呢。于是,刘石匠干活的时候,大人孩子都聚在碾道磨坊围观。人越多,刘石匠的劲头越足,錾碾子、盘磨动作越花哨。一会,将锤子摔一下,一会将錾子扔起来,再接住。那几乎磨平齿的碾子石磨,随着刘石匠一番的开凿与打磨,只见齿槽深浅匀称,负阴抱阳,棱角分明,像一圈海水纹,波光粼粼:犹如一幅艺术作品。刘石匠半天就能錾好一个碾子,盘好一盘石磨。錾好的碾子盘好的石磨转起来,碾道里又推出一串串清新的生活;磨房里重新磨出悠悠的乡愁。

压地的鸡蛋磙子(图片来自网络)

到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村里通了电,建起了粮米加工厂,加工米面都用粉碎机、碾米机了,碾道磨房就荒废了,农业进入机械化时代,种地有播种机,打场有脱粒机,石头磙子也没派不上用场了。碾子、石磨下岗,刘石匠自然也就失业了。其实,刘石匠也算不上失业。因为他本来就是个实实在在的庄稼人,只不过年轻的时候,在外面跟别人学会了錾碾子、盘磨的手艺,村里又离不开这个行当,他说自己是硬拿鸭子上架,混个石匠的桂冠。

打场的石头磙子(图片来自网络)

光阴如梭,岁月如歌。碾道、磨房,已经化为人们一个遥远模糊的记忆,乡村曾经悦耳动听的碾子、石磨推米磨面,石头磙子打场压地的声音,成为被遗忘的绝唱。碾子、石磨和石磙子则走进了博物馆,成为农耕文化的记录者。至于村里曾经离不开的石匠,则落寞地消失在时光的长隧之中。

来源:郝侃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