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提示:荆门的厚道精神源于楚文化根基,融合儒道思想精髓,历经移民文化的包容融合、革命年代的家国情怀与建设时期的艰苦奋斗,积淀为城市独特的文化基因。这份厚道深植血脉,是品格更是行动,凝聚成推动荆门发展的持久力量。
阅读提示:荆门的厚道精神源于楚文化根基,融合儒道思想精髓,历经移民文化的包容融合、革命年代的家国情怀与建设时期的艰苦奋斗,积淀为城市独特的文化基因。这份厚道深植血脉,是品格更是行动,凝聚成推动荆门发展的持久力量。
千年楚风浸润,百里江汉滋养。荆门,扼守“荆楚门户”,其文化底蕴如长河奔涌,在岁月中积淀出独特的精神基因——厚道。
东山宝塔 朱 俊波 摄
郭店楚简的思想传承、移民文化的包容开放、张文秋的家国情怀、陈士榘的革命热情、漳河水库建设者的艰苦奋斗……这份厚道,早已深植荆门人的骨血,历经淬炼,化作城市最鲜明的底色。
楚文化根基:厚道精神的源起
1993年,荆门郭店村出土的一批竹简震动了学界,犹如一道光,照亮了荆门厚道精神的悠远源头。
郭店楚简 资料图
郭店楚简被誉为“改写中国思想史”的重大发现,其所蕴含的思想精髓与人格品性理念,正是解码荆门精神基因的核心密码。
市博物馆副研究馆员范晓佩表示,郭店楚简《五行》篇有言,“善,人道也”,这是儒家推崇的道;郭店楚简《老子》主张“视素保朴”,这是道家追求的道。“厚道荆门”,可谓凝合了儒道思想文化之精髓。
考古的物证与历史的烟云在此交汇融合。相传春秋时期的道家隐士老莱子曾隐居荆门象山,垦荒耕作并侍奉双亲,其孝行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他以“戏彩娱亲”的孝行,生动地践行了孝道之厚。
楚国重臣春申君黄歇,史载他“礼贤下士”“重义轻财”,以此名声赢得了众多门客的拥戴。那份为人品格,正是厚道精神在荆门地域的鲜明投射。
陆九渊 资料图
到了南宋,世称“象山先生”的心学大家陆九渊,曾任荆门知军,他致力于整顿吏治、便利商旅、减轻民众负担,废除“三门引”等繁琐手续,使南来北往的商贾得以自由交易,市井繁荣。
荆门人民对陆九渊的深厚情结,历经800多年的孕育和升华,使得其“象山心学”的思想精髓以及他在荆门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治理实践与为民情怀,深刻融入了荆门的地方文脉和精神气质。
移民大潮:江汉平原的“容”与“融”
历史的车轮行至明清,伴随“湖广填四川”的浩荡移民潮,扼守荆楚腹地水陆要冲的荆门,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被推向时代前沿,成为无数移民西迁巴蜀的必经驿站与栖身之所。
与此同时,“江西填湖广”的迁徙浪潮也如春潮般深刻浸润并重塑着这片土地,大批江西移民扶老携幼,溯江而上,最终选择在荆门这块沃土上驻足扎根,开枝散叶。
大柴湖移民纪念馆 资料图
八方移民汇聚于此,“绾草为记”,在江汉平原的广袤土地上垦荒立业,世代繁衍。这场规模空前、跨越时空的迁徙洪流,不仅带来了语言的交织、各具特色的习俗碰撞与深度融合,更为荆门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包容气度。
时光流转至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漳河水库建设和国家“三线”建设的浪潮奔涌而至,这片土地的包容胸襟与生生不息的奋斗基因再次被激情唤醒。
漳河水库 资料图
面对物资匮乏年代里简陋的设备、落后的技术、严酷的环境,漳河水库建设只能依靠人力肩挑、背驮、车推,67.5万建设者先后参与其中,早出晚归、席地而睡,在漳河之畔书写了一场历经八载春秋的壮丽史诗;当“三线”建设的号角响彻神州,一批批建设者自天南地北跋山涉水奔赴荆门,面对这群为祖国前程而来的异乡客,荆门让背井离乡的“三线”建设者在这里找到了“第二故乡”的归属与安宁。
赤色烽火:厚道精神的传承
当民族危亡的硝烟弥漫之际,荆门的厚道精神在血与火的革命熔炉中,淬炼升华为家国大义。
出生于京山孙桥的优秀共产党员张文秋,其革命生涯正是这片热土精神的光辉注脚。1925年暑假,她返乡参与建立当时京山县第一个共青团支部,播撒进步火种。次年她加入中国共产党。
张文秋故居 资料图
1927年7月,张文秋所在的京山县城,大批革命人士被敌人残忍杀害,张文秋等人在群众的帮助下,以送葬的形式躺在棺材内被抬出城外,潜伏在孙桥的大山中,继续开展革命运动。张文秋以青春许国,始终用生命践行着革命者厚重的誓言。
开国上将陈士榘,掇刀区团林铺镇走出的铮铮男儿。1927年,年轻的陈士榘投身家乡农民协会,无畏地带领青年上街疾呼,传播革命真理,自此踏上了金戈铁马的革命征程。从参加秋收起义,到爬雪山、过草地,直至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他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立下不朽功勋。
军民合作饭店旧址
1938年,曾志受湖北省委委派到荆门工作,其间,曾志等人在荆门三里街办起了简易粥摊,为过往军民提供帮助,动员城中百姓腾出空房临时安排住宿。随着需要帮助的军民越来越多,曾志等人又创办“军民合作饭店”“军民合作运输队”,如同一面旗帜,凝聚起军民抗战信心,成为军民团结抗战的生动缩影。
从竹简哲思到人间烟火,从战火硝烟到建设热潮,厚道不仅是品格,更是行动;不仅是记忆,更是未来。这份精神,历经时光打磨,已深深融入荆门人的血脉,不仅塑造了城市最本真的品格,更成为推动荆门不断向前发展的持久内在力量。
编发:杨帆
审核:方丽荣
终审:吴东来
来源:云上荆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