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康复师下班兼职月入过万,遭卫健委罚款、离职”的消息刷屏,不少人觉得“挣点外快而已,处罚太重”,但翻开具体政策和案例会发现,这事儿真不是“小题大做”,每一项处罚都有明确的法规和现实依据。
最近“康复师下班兼职月入过万,遭卫健委罚款、离职”的消息刷屏,不少人觉得“挣点外快而已,处罚太重”,但翻开具体政策和案例会发现,这事儿真不是“小题大做”,每一项处罚都有明确的法规和现实依据。
先搞清楚康复师兼职的核心矛盾——不是“能不能挣外快”,而是“怎么挣才合规”。首先得明确两个关键数据:据《2024年中国康复医疗行业发展报告》显示,我国康复治疗师平均月薪为5860元,其中公立二级医院康复师月薪集中在4500-6000元,私立机构约4000-5500元,确实低于临床医生(平均月薪8200元)和护士(平均月薪6300元)。薪资差距下,兼职成了不少人的选择,但问题出在“兼职方式”上。
被处罚的案例里,大多踩了“非法行医”的红线。比如2024年上海市卫健委公布的行政处罚案例(沪卫医罚〔2024〕032号)中,康复师李某在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情况下,在小区车库为老人提供“关节松动术”“肌力训练”等康复治疗,单次收费80-150元,累计收入超3万元,最终被认定为“非法开展诊疗活动”,罚款14.2万元。这里的关键是:康复治疗属于“诊疗活动”,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二十三条,必须在取得资质的医疗机构内开展,私下摆摊、上门服务都属于违规。
还有人混淆了“按摩”和“康复治疗”的区别。比如2025年3月,深圳市卫健委查处的案例中,某医院康复师王某下班后在夜市摆摊,打着“康复理疗”旗号为顾客做“腰椎牵引”,收费10元10分钟,被顾客举报后,因“超出执业地点开展诊疗活动”,不仅被医院解聘,还被处以1万元罚款(深卫医罚〔2025〕018号)。这里要明确:普通按摩属于保健服务,但涉及关节牵引、神经肌肉电刺激等康复技术,就属于诊疗行为,必须在合规机构开展。
行业规定也早有明确约束。2021年国家卫健委印发的《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廉洁从业九项准则》第七条明确要求,医务人员“不得私自外出提供医疗服务”;多数公立医院的劳动合同中也会注明“未经单位批准,不得在外兼职从事医疗相关工作”。比如北京某三甲医院《康复科工作人员管理细则》就规定,擅自兼职开展康复治疗的,一经发现立即解除聘用合同,且记入行业信用档案。
可能有人会问:“国家不是鼓励医务人员兼职吗?”这里要区分“合规兼职”和“违规兼职”。2020年国家发改委等多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政策》中,确实提到“允许医务人员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兼职兼薪”,但前提是“经所在机构批准、不影响本职工作、不涉及诊疗活动”。比如康复师可以兼职做医学教材编辑(如参与编写《康复治疗技术实操指南》)、线上健康科普(在合规平台做康复知识直播)、康复设备培训(为企业提供操作指导),这些都不涉及直接诊疗,风险较低。
再看薪资问题的根源。《2024年康复治疗师职业发展调研报告》显示,72.3%的康复师认为“薪资与劳动强度不匹配”——他们平均每周工作48.6小时,比临床医生多3.2小时,却要面对患者康复周期长、沟通成本高的问题。但解决薪资问题不能靠“违规兼职”,而是有更合理的路径:比如部分地区已试点“康复治疗师薪酬改革”,像江苏省2024年出台政策,将康复师绩效与患者康复效果挂钩,优秀康复师月薪可提升至8000-10000元;浙江省则推动“康复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将常见康复项目收费标准提高15%-20%,间接带动薪资上涨。
回到开头的案例,处罚不是目的,而是提醒:康复师的专业技能很宝贵,但必须在合规框架内发挥价值。违规兼职看似“来钱快”,但一旦出问题——比如患者在兼职服务中受伤,不仅要承担民事赔偿,还可能被吊销执业证书,彻底断送职业前途。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身边有从事康复或医护行业的人吗?他们对“兼职增收”有什么看法?如果是你,会选择合规兼职还是专注本职提升薪资?欢迎留言聊聊。
来源:柒乐多养生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