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罗永浩在中国互联网领域始终拥有不小的声量,甚至形成一种独特的“现象”。但若我们越过喧嚣的言辞、聚焦实质,便不得不追问:除了能言善辩、制造话题之外,他究竟创造了多少真正的社会价值?又有多少投资人、供应商、员工和合作伙伴,因为与他关联的项目而承受损失?
罗永浩在中国互联网领域始终拥有不小的声量,甚至形成一种独特的“现象”。但若我们越过喧嚣的言辞、聚焦实质,便不得不追问:除了能言善辩、制造话题之外,他究竟创造了多少真正的社会价值?又有多少投资人、供应商、员工和合作伙伴,因为与他关联的项目而承受损失?
这一追问,在他近日对餐饮品牌“西贝”的发难中再次浮现。事情的起因是,罗永浩一行5人到西贝花了663元点了15道菜,饭后罗永浩在社交媒体上公开发文,称其搞隔夜菜、预制菜,并直言“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此番言论迅速引发舆论关注,也将西贝推上风口浪尖。
但若我们客观审视,便不难发现其批评中的偏颇与现实落差。西贝莜面村作为中式餐饮领域的代表品牌之一,多年来以其稳定的出品、透明的厨房管理和对食材品质的重视,逐渐建立起品牌信任。在当前餐饮市场,能够真正做到全国连锁、质量可控、食品安全有保障的企业实则凤毛麟角,西贝恰是其中之一。商品的贵贱价值,自有消费者评价,倘若它真如罗永浩所言那般不堪,又何以持续获得一些消费者的青睐呢?
回顾罗永浩以往的“批判”轨迹,类似模式并不鲜见——他曾高调质疑西门子、星巴克等行业中表现扎实的企业,却转身为自己代言或直播推广诸多品质存疑、甚至迅速暴雷的品牌。这种反差,不得不让人重新审视其批评背后的动机与标准:究竟是出于公心监督,还是流量驱动的话语游戏?
罗永浩之所以屡屡发声且似乎“无所顾忌”,很大程度上源于他所掌握的网络话语权。这种话语权,加上他“混不吝”的公众形象,使得许多企业宁愿选择避而远之,也不愿正面回应。但也正因如此,我们更应赞赏西贝创始人贾国龙此次没有妥协的勇气——这个世界需要一些倔强而正直的人,敢于向不合理的批评说“不”,守住商业伦理的底线。
我们时常觉得世界美好,是因为总遇到善良的人,见证人性的光辉;而有时又觉得世界灰暗,则是因为难免会遭遇带来负面情绪的人。在这个利益交织的世俗社会,要想完全避开“给人添堵”之人,几乎是不可能的。哪怕像西贝这样踏实做事的企业,也难免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但如果能借此机会,让社会重新审视什么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声音,什么才是负责任的企业行为,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住肆意批判、博取流量的风气,那么这一次的交锋,或许将成为一次具有广泛意义的公共贡献。
当然,西贝借此营销,把这十五道菜搞了个“罗永浩菜谱”推一把,或许还能火一下,这个副作用可能是罗永浩没想到的,不过或许也正是他想要的,他不就想要话题热度吗,有人帮他还不好。
来源:人力老胡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