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朝着建成教育强国目标扎实迈进》是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9月9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讲话的一部分,收录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这篇重要文献科学回答了为什么要建设教育强国、建设什么样的教育强国、怎样建设教育强国这个时代命题,深刻阐述了教育强国建设的方法论,为建
《朝着建成教育强国目标扎实迈进》是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9月9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讲话的一部分,收录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这篇重要文献科学回答了为什么要建设教育强国、建设什么样的教育强国、怎样建设教育强国这个时代命题,深刻阐述了教育强国建设的方法论,为建成教育强国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两个大局”,基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需要,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及其对国际竞争格局的重要影响,以战略思维作出了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决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教育强国既有类型之别,更有性质不同。我国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既有世界教育强国的共同特征,更有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是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的有机统一,教育的政治属性强调教育的政治方向,教育的人民属性强调教育的价值追求,教育的战略属性强调教育的战略功能。我国的教育强国建设是使命引领的教育强国建设实践,遵循着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有机统一的实践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从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的战略高度,科学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特征,即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思政引领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亮丽底色,关系到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方向;人才竞争力和科技支撑力是教育强国的显著特征,是人才自主培养水平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标志;民生保障力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体现;社会协同力既是教育强国的鲜明特征,也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保障;国际影响力是教育强国的显著标志,是教育竞争力和话语权的直接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这样的教育强国,必须全面构建固本铸魂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公平优质的基础教育体系、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创新牵引的科技支撑体系、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体系、开放互鉴的国际合作体系,以质图强、以治促强,实现由大到强的系统跃升。”全面构建“八大体系”的要求,既明确了教育强国建设的具体任务和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整体框架,也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布局、一体发展的具体体现,为教育强国建设指明了实践路径。
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建设教育强国
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的关系、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的关系、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的关系、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的关系、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科学论述了如何全面把握教育强国的属性,处理好这五大关系,为以辩证思维和系统观念把握教育强国建设规律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必须坚定不移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今天,没有哪一项事业像教育这样影响甚至决定着接班人问题,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影响甚至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立德树人关系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关系国家前途命运。坚定不移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以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重要使命;必须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不断提高思政引领力。
牢牢把握教育的人民属性,必须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最终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建强用好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注重运用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提升终身学习公共服务水平,完善终身学习制度,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
牢牢把握教育的战略属性,必须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教育越来越成为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赢得战略主动的关键因素。”要坚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着眼提高创新能力;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着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深入推动教育对外开放,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不断提升教育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更好服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高度强调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提出一个民族拥有源源不断的好老师,是这个民族发展的根本依靠、未来依托。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强教必先强师,必须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习近平总书记将构建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体系作为全面构建教育强国“八大体系”的重要内容,强调建成教育强国必须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建设教育强国的目的,就是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主体,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所需要的各方面各领域的优秀人才,都需要通过教师培养出来。这就要求把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作为基础性工作,着力培养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育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对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提出了明确要求。一是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提升师范教育办学水平,不断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二是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三是全社会要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之一;四是要求全国广大教师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努力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2025年9月12日第4版
本期编辑:陈艳
来源:学习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