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次打开央视,看到尼格买提在春晚舞台上侃侃而谈,或是在《开门大吉》里和观众热络互动,总有人会想起多年前,还有一个和他一样带着爽朗笑容的主持人,李佳明。
每次打开央视,看到尼格买提在春晚舞台上侃侃而谈,或是在《开门大吉》里和观众热络互动,总有人会想起多年前,还有一个和他一样带着爽朗笑容的主持人,李佳明。
那时候李佳明和王小丫搭档的《开心辞典》,可是无数家庭晚饭后的固定节目,大家守在电视前,跟着选手一起答题,看他用幽默的话化解紧张,用稳重的台风撑住全场。
谁能想到,这个看似风光的“央视名嘴”,会在31岁的黄金年纪,突然放下一切远赴美国?
李佳明出生在新疆库尔勒,却跟着四川籍的父母在8岁那年回了绵阳老家,家里三个孩子,他是最小的男孩,上面还有两个姐姐,父母都是普通人,靠着微薄的收入撑起一家五口的生活,日子过得紧巴巴,妈妈去菜市场买菜,总要在摊位前多问几句价格,能省一毛是一毛。
可即便这样,父母也没亏过孩子的教育,总说“读书是唯一的出路”。
李佳明从小就懂事,放学回家先帮妈妈择菜、扫地,作业从来不用大人催,成绩在班里一直拔尖,是邻居口中“别人家的孩子”。
可谁也没发现,这个乖孩子心里藏着个“不务正业”的梦,他喜欢站在台上主持。
那时候学校里有文艺汇演、运动会,只要有机会,李佳明就主动报名当主持人,拿着手写的稿子在镜子前练语气、练表情,每次站在台上,看着台下同学的目光,他都觉得浑身是劲。
可这份喜欢,在高中分科时被泼了冷水,那时候流行“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父母铁了心让他学理科,说“学理科将来能找个稳定工作,学文科搞艺术,就是瞎折腾”。
李佳明试着跟父母争辩,说自己喜欢主持,想走文艺路,可话还没说完,就被爸爸打断:“我们家没那个条件让你去赌,你要是学理科,将来考个好大学,找个正经工作,才算对得起我们。”
胳膊拧不过大腿,李佳明最终还是填了理科,可心里的火苗没灭,高考结束后,他拿着成绩单去找艺术院校,却被告知“只收文科生”。
那一刻,李佳明坐在学校门口的台阶上,看着来往的人,突然就下定了决心,哪怕放弃好大学,也要追自己的梦。
李佳明没跟父母商量,就报了一个影视表演进修班,之后才敢回家说,父母气得好几天没跟他说话,可终究还是心疼儿子,没再拦着。
进修班的学费不便宜,李佳明一边上课,一边打两份工,白天在餐厅端盘子,晚上去发传单,夏天太阳晒得皮肤脱皮,冬天手冻得握不住传单,可他从来没喊过苦。
有时候学费凑不够,他只能厚着脸皮跟朋友借,每次借钱,他都认真写借条,说“等我工作了一定还”,就这样半工半读,他总算熬到了毕业。
毕业后重庆电视台招实习主持人,李佳明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了,没想到真的被录取了,他特别珍惜这个机会,每天最早到台里,最晚离开。别人下班了,他还留在演播室,对着空镜头练主持,琢磨前辈们的语气和神态;做记者跑新闻时,他跟着老记者跑遍重庆的大街小巷,有时候为了一个细节,能来回跑好几趟。
1995年,李佳明开始主持《重庆新闻》,还凭着采编的节目拿了全国的银奖,捧着证书的那天,他给父母打了电话,声音都在抖,他终于用自己的方式,证明了当初的选择没错。
后来台里开新节目《家人有约》,台长直接把制片人和主持人的活儿都交给了他。李佳明没让人失望,他把节目做得特别接地气,聊的都是老百姓家里的事,很快就攒了不少观众缘,成了重庆电视台的“香饽饽”。
2000年,央视青歌赛在重庆举办,台里推荐李佳明去主持,那三个月,他几乎没怎么睡过整觉,每天除了熟悉选手资料,还要琢磨怎么跟观众互动,怎么让节目更有看点。
没想到,就是这三个月的主持,让央视的领导注意到了他,比赛结束后,他收到了央视的调令,那一刻,他站在重庆的街头,觉得像做梦一样,他终于要去那个无数主持人向往的舞台了。
可到了央视,李佳明才知道什么叫“人才济济”,身边的同事不是名牌大学毕业,就是有多年的主持经验,他看着别人从容地应对各种场面,心里难免有点自卑,他没读过名牌大学,学历一直是他的心病,有时候录完节目,他会躲在后台,拿着专业书慢慢啃,碰到不懂的,就拉着老主持人问,哪怕对方快下班了,他也会拿着笔记本追上去,把疑问记清楚。
凭着这股劲,李佳明很快在央视站稳了脚跟,他和王小丫搭档的《开心辞典》火遍全国,他幽默又稳重的风格,让很多观众记住了这个笑容亲切的主持人。
之后他又主持了《绝对挑战》《CCTV模特大赛》,还站上了春晚分会场的舞台,成了大家口中的“央视名嘴”。
可越风光,李佳明心里的不安越重,他总觉得,自己没读过正经的传媒专业,靠着经验撑着,万一哪天跟不上了怎么办?
李佳明开始琢磨着出国进修,可家人都反对,妈妈在电话里劝他:“你现在工作多好啊,要是走了,回来还有你的位置吗?你这几年的辛苦,不就白费了吗?”
李佳明也犹豫,他看着自己的工作证,想着每次录节目时观众的掌声,心里像被两个声音拉扯。
直到有天,李佳明跟朋友聊天,朋友随口提了一句:“哥伦比亚大学的传媒专业,在全世界都是顶尖的,要是能去那学,肯定能学到不少东西。”就是这句话,像一道光,照亮了他心里的迷茫。
那天晚上,李佳明坐在书桌前,想了很久,他喜欢主持,喜欢传媒,要是能把专业功底打扎实,哪怕将来不能站在台前,也能在这个行业里走得更远。
31岁那年,李佳明递交了申请,停掉了所有工作,开始恶补英语。
为了适应语言环境,李佳明每天背单词到深夜,还找外教练口语,有时候一句话要说上十几遍才满意。拿到哥伦比亚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天,他给父母买了礼物,认真地跟他们说:“妈,我想去学点真东西,就算将来回来没以前风光,我也不后悔。”
在美国的日子,比李佳明想象的还难。
刚去的时候,上课听不懂,笔记记不全,他只能课后找同学借笔记,一点点啃,为了省钱,他住在离学校很远的地方,每天要坐两个小时的地铁去上课,周末还要去餐厅打工。过年的时候,他一个人在出租屋里煮泡面,看着国内春晚的直播,眼泪忍不住往下掉。
可每次想放弃的时候,他就想起自己来美国的初衷,又咬着牙坚持了下来。
2008年,李佳明学成回国,可央视早就没了他的位置,他的空缺,被同样来自新疆、同样幽默的尼格买提填上了。领导找他谈话,问他愿不愿意去主持一些不太火爆,但需要专业功底的节目。李佳明没犹豫,点了点头。
有人替李佳明可惜,说他放着风光的位置不坐,跑去折腾,最后落得个“无人问津”,可他自己却不这么想,他说:“我学到的东西,不是用来抢位置的,是用来做好节目的。”
现在的李佳明,很少出现在热门节目里,更多时候是在《防务新观察》这样的严肃节目中,穿着正装,认真地和专家探讨话题。
有人问他,后悔当初的选择吗?他笑着摇头:“要是没去美国,我可能现在还在为学历焦虑,还在担心自己跟不上行业的变化。现在虽然不常被人想起,但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这就够了。”
其实人生哪有什么绝对的“划算”或“不划算”,李佳明放弃了巅峰时的风光,却换来了内心的踏实和长久的成长,就像他当年在重庆电视台拿着话筒练习的样子,现在的他,依旧在自己热爱的传媒领域里,一步一个脚印地走着,只是这份坚持,多了几分历经岁月后的从容。
或许我们每个人都一样,在人生的岔路口,难免会有犹豫和挣扎,但只要跟着自己的心走,哪怕路走得慢一点,也终会抵达自己想去的地方。
你喜欢李佳明的主持风格吗?
来源:不诉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