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脑梗不是突然来的,它像做饭,火候到了才沸腾。在它爆发前的1到2个月,身体其实已经悄悄发出信号。像李阿姨这种情况,医生说如果早点注意这些早期迹象,或许能避免那次摔倒。
李阿姨家住楼下,平日里热情开朗,谁家孩子考试考得好,她第一个送糖果祝贺。但两个月前,她在菜市场门口突然摔倒,被送进医院抢救,确诊是脑梗。
她出院后,邻居们都开始回想,李阿姨是不是早有些不对劲。她最近总说后脑勺发紧,手指也有点不利索,可那会儿没人往严重的方向想。
脑梗不是突然来的,它像做饭,火候到了才沸腾。在它爆发前的1到2个月,身体其实已经悄悄发出信号。像李阿姨这种情况,医生说如果早点注意这些早期迹象,或许能避免那次摔倒。
我公公也是。退休以后在家带孙子,常常陪孩子搭积木。他有段时间,搭着搭着突然手就卡住了,像是忘了下一块要放哪。他自己说是年纪大了记性差,其实那是脑供血不足的一种表现。
第一个征兆是动作变得迟缓、手脚不听使唤。不是全身无力那种,而是精细动作做不利索。像拧瓶盖拧不紧,穿袜子穿一半会卡住。有时拿筷子夹菜也会突然夹不稳。
尤其是右手或左手某一边特别明显时,更要小心。这种情况常被误以为是“老了”。但医生说,这种细微动作的障碍,是小血管堵塞开始影响脑部运动区的信号了。
老李是我老公的朋友,平时脾气好得不得了。可去年底他突然变得易怒,家里一点小事就大发雷霆。有天他老婆说了句“咸菜太咸”,他就摔了筷子走人。事后他自己都说不知道为啥那么生气。其实他的大脑情绪中枢已经受到了轻微缺血的影响。
第二个信号是情绪反常,容易焦虑、起火或发呆。不是单纯的心情不好,而是整个人像变了一个样。有时候看电视看到一半就发呆,别人喊他也没反应。不是装的,是脑部某些区域缺血之后,处理信息的能力下降,才会让人情绪不稳。这种变化如果持续超过一周,就不能忽视了。
我妈那年春天,也是突然开始觉得犯困。早上七点起床,九点又开始想睡,做饭做到一半能靠在椅子上打盹。她说可能是贫血,但验血一切正常。后来才知道,脑供血不足的人,大脑缺氧,就容易困倦、反应慢。
第三个典型征兆,是莫名其妙的疲倦感和嗜睡。不是因为熬夜,也不是天热,而是无论睡多久都觉得“脑子不清醒”。尤其是下午三四点突然困得睁不开眼,哪怕前一天睡够了也照样困。这种情况一旦持续超过两周,就要警惕脑部供血是否出了问题。
我婆婆那会儿也有类似表现。有一回,我们全家去超市,她走到一半就说头晕眼花,非得坐电梯不能走楼梯。那时我们以为她是低血糖,后来才知道她其实是小脑供血不全导致的平衡感下降。
很多人以为脑梗是突然倒下,其实它是“慢性积累”出来的急性事件。就像水管一点点堵,最后突然爆了。那些看起来无关紧要的小毛病,其实在悄悄累积风险。
我朋友阿华的爸爸,退休后爱看电视,一看一整天。那阵子他开始看着看着就“走神”,节目播完都不知道讲了啥。家人以为他就是年纪大了注意力差。直到有天他泡脚时跌倒了,才发现是脑梗前兆。这类“走神”和注意力涣散,其实是脑白质损伤导致的信号传导异常,常发生在脑梗前1个月。
有些老人会在脑梗前频繁做噩梦、惊醒出汗,这也可能是脑部缺血影响了自主神经系统的表现。别小看这些夜间的小异常,它们往往是白天无法察觉问题的“显影”。
还有个亲戚的爸爸,脑梗前一个月总说耳鸣,像是有苍蝇在耳边嗡嗡叫。检查耳朵没发现问题,后来医生说这是脑干区域供血不足的一个信号,影响到了听觉处理。耳鸣、眼花、短暂黑视这些感官变化,有时比头晕更早出现。
这类信号往往被误认为老年常见病,但一旦是持续性、固定时间段反复出现的,就不能拖。我家有次发现我爸每天晚上8点左右就开始说“脑门发胀”,我们以为是电视看多了,结果是高血压控制不好,已经开始影响脑血管了。
脑梗的发生,往往是在这些小信号积累到一个点后突然爆发。它不像心脏病那样痛得让人尖叫,而是“默默无声”地发展。很多人错过的不是抢救的机会,而是提前预防的窗口。
我有个读者留言说,她妈妈脑梗前常常说“牙齿发酸”,连医生都没重视。其实那是面部神经微循环受影响的表现。脸部、舌头、牙龈这些区域的小变化,也可能是大脑信号传递出错的结果。
日常生活中,如果家中老人开始出现“话说着说着接不上”、“拿钥匙找不到锁孔”这类情况,千万别只当老人糊涂。医生常说,这些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表现,是脑梗的“彩排”。
有一次,我老公开车差点撞了隔壁邻居。邻居叔叔说他那天“眼前一黑”,几秒钟就恢复了。其实那是典型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他后来被检查出颈动脉斑块已经接近90%堵塞。
别小看那几秒钟的“眼前一黑”或“说话突然卡壳”,那有可能是脑梗发作前的警告。如果这个时候能吃上抗血小板药、控制好血压血脂,就可能避免一场大难。
讲到这里,其实每个家庭都能回忆起类似的“蛛丝马迹”。我们不是医生,但我们是家人,是最了解他们日常状态的人。很多脑梗患者在发作前,家人其实都有察觉异样,只是没放在心上。把这些信号也许哪天就能救下亲人的命。
脑梗的前兆不靠仪器,是靠眼睛去发现,靠心去留意。不是每一次头晕都严重,但每一次持续性的异常都值得被重视。只有平日里多观察、多对比,才能抓住那“提前两个月的机会”。
很多人问,那到底哪些人要特别注意这些信号?简单说,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抽烟、长期熬夜、精神压力大的人,都要特别警惕。因为这些人群的血管已经“提前老化”,更容易堵。
我常说,脑梗不是一场急病,而是慢慢养成的“定时炸弹”。如果能把那些小信号当成“倒计时”,就有机会拆掉它。
参考文献:
1. 中国卒中学会.《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3年版
2.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脑卒中筛查与防治指南》.2022年
3.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梗死早期识别与干预专家共识》.2023年
4. 《中华神经科杂志》.脑供血不足临床表现及预警信号分析,2022年第55卷
5.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团队.老年人脑梗前兆识别临床观察研究.2021年
来源:魏医生谈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