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4年前,恐怖分子用飞机撕裂了美国的安全感;24年后,美国政客在防弹玻璃后纪念这场灾难,却发现真正的威胁早已从外部潜入了骨髓。”
“24年前,恐怖分子用飞机撕裂了美国的安全感;24年后,美国政客在防弹玻璃后纪念这场灾难,却发现真正的威胁早已从外部潜入了骨髓。”
一、911纪念活动的黑色幽默
当地时间9月11日,特朗普出席五角大楼纪念仪式时,原本开放的露天场地突然变成了“铁桶庭院”。这场临时变更的背后,是前一天特朗普铁杆盟友查理·柯克在演讲中被爆头的血腥画面。凶手使用老式栓动步枪,子弹上刻着“跨性别和反法西斯主义”的挑衅文字,至今仍在逃。更讽刺的是,特朗普去年7月在竞选集会上也曾被狙击手盯上,一颗子弹擦着他的耳朵击穿提词器,特勤局因安保疏漏导致6名特工被停职 。
二、美国学会的“反恐三堂课”
1. 《爱国者法案》是柄双刃剑
911后,美国以反恐之名通过《爱国者法案》,允许政府监听公民电话、查看图书馆借阅记录,甚至将穆斯林群体污名化为“潜在恐怖分子” 。这项法案虽在2015年失效,但其幽灵至今游荡在社交媒体监控和边境执法中——特朗普政府近期突击抓捕300多名韩国工人,正是打着“国家安全”的旗号。
2. 机场安检的荒诞进化
从脱鞋检查到全身扫描,美国机场安检经历了“从羞辱到科技监控”的蜕变。2006年因“鞋炸弹”事件强制脱鞋,2025年又因技术升级取消这一规定,讽刺的是,当年的安检措施早已沦为“行为艺术”——真正的威胁可能藏在更隐蔽的角落 。
3. 情报机构的政治博弈
911催生了国家情报总监办公室(ODNI),但特朗普政府却将其视为“异见温床”。今年8月,ODNI被裁撤四成人员,专门监控外国干预的“外国恶意影响中心”被肢解,理由是“曾调查特朗普通俄门” 。这种“自断臂膀”的操作,让美国在俄乌、巴以等危机中屡屡情报失焦。
三、政治暴力的恶性循环
柯克遇刺案撕开了美国社会的脓疮:
- 极端言论的发酵池:柯克创立的“美国转折点”在大学校园传播“白人优越论”,其演讲常引发左翼抗议。此次遇袭后,社交媒体上竟出现“他罪有应得”的狂欢,右翼则呼吁“以血还血” 。
- 政客的防弹玻璃时代:前副总统哈里斯因特朗普撤销特勤局保护,被迫自掏腰包聘请保镖;多名议员取消公开活动,改为地下密会。讽刺的是,美国国会警察收到的威胁数量从2017年的3939起暴增至2024年的9474起 。
- 暴力全球化镜像:《人民日报》犀利指出,美国政治暴力进入高发期,73%民众认为这是“主要问题”,而枪支泛滥和社交媒体虚假信息正是催化剂。更荒诞的是,特朗普观看棒球比赛时,包厢被防弹玻璃层层包裹,直升机在头顶盘旋,宛如“移动的牢笼” 。
四、911教会了美国什么?
24年后的今天,美国在反恐战场上节节败退:
- 敌人从基地组织变成了自己人:芝加哥大学研究显示,40%民主党人支持武力罢免特朗普,25%共和党人赞同军事干预选举 。这种“内战式撕裂”,比任何恐怖袭击都更致命。
- 自由与安全的永恒悖论:当白宫为纪念活动加装金属探测器、嗅探犬和狙击手时 ,美国民众却在问:“我们到底是在保护民主,还是在为它挖掘坟墓?”
24年前,美国用《爱国者法案》筑起高墙;24年后,这堵墙却困住了自己。你觉得,911教会美国的是“以暴制暴”,还是“自我反思”?在政治暴力愈演愈烈的今天,美国还有救吗?
来源:看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