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起初他以为是年纪到了,忍忍就过去了,可时间一长,他开始忘事、情绪烦躁,连孙子都嫌他脾气怪。儿子看不下去,拉着他去做了检查,才发现是长期睡眠质量差惹的祸。
老林退休后总觉得哪儿都不对劲,白天犯困,晚上躺下翻来覆去睡不着。
起初他以为是年纪到了,忍忍就过去了,可时间一长,他开始忘事、情绪烦躁,连孙子都嫌他脾气怪。儿子看不下去,拉着他去做了检查,才发现是长期睡眠质量差惹的祸。
医生没直接开药,而是先建议他从吃饭下手。说来也奇怪,几种看似普通的食物,吃了几次后,老林竟然慢慢睡得香了。
睡不好觉,是不是就只能靠药?其实,很多时候,饮食也能帮上大忙。吃对东西,比吃安眠药还稳。那到底吃什么有帮助?原理是什么?下面我们聊清楚。
人一天大概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睡觉,睡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大脑、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运作。有研究显示,成年人每天睡眠时间低于6小时的人,认知能力下降的速度比正常人快30%以上。
而长期睡眠不佳,身体内的炎症水平会上升,胰岛素反应变差,还容易发胖,甚至可能影响情绪调节。再说得具体点,睡眠不足会干扰褪黑素的分泌。
褪黑素是身体自带的“生物钟调节器”,它负责让你在天黑时自然犯困。如果这个节奏乱了,不仅睡觉时间会推迟,睡眠质量也会变差。
睡不好不仅让你第二天没精神,更深层的影响是——身体在夜间修复的功能被打乱了。像免疫系统的调节、脑细胞的清理,甚至皮肤的修复,都是在晚上进行的。
如果这个过程总是被打断,身体迟早会“罢工”。
很多人觉得自己睡不着是“习惯问题”,其实背后的诱因可能很多,饮食、环境、心理、激素水平,甚至你白天吃的一块蛋糕,晚上都可能让你辗转反侧。总结起来,有这几个常见原因:
胃还在辛苦工作,大脑怎么会安心休息?很多人习惯晚上吃大鱼大肉,或者吃完就躺,这会让胃肠道处于“加班”状态,影响入睡速度。
像咖啡、浓茶、巧克力、碳酸饮料,它们里面的咖啡因和可可碱会让中枢神经保持兴奋状态,即使你觉得自己不敏感,体内的激素水平已经被打乱。
比如镁、钙、色氨酸这些元素,它们参与神经递质的合成,帮助身体“安静下来”。缺了它们,大脑就像没关Wi-Fi一样,一直在“连网”。
睡觉时间不固定,或者经常夜里醒来,容易打乱褪黑素与皮质醇的分泌节奏。白天精神不济,晚上越晚越清醒,形成恶性循环。
睡觉时如果周围光线太强,或者房间温度太高,会干扰身体释放“困意”。褪黑素对光线非常敏感,哪怕是一点点屏幕蓝光,也可能让你清醒一整个晚上。
说了这么多问题,关键还是在“怎么调”。别急着吃药,先从餐桌上动手脚。有些食物,天然含有有助于放松和促进褪黑素合成的成分,一周吃上两三次,身体会慢慢适应,睡觉也就顺了。
1.酸樱桃
酸樱桃是自然界中少有的富含褪黑素的食物之一。
一项实验显示,每天饮用酸樱桃汁的人,平均入睡时间提前了17分钟,且夜里醒来的次数减少了。它还能提高色氨酸的利用率,让大脑更容易放松。
2.南瓜子
别小看这小小的种子,它富含镁和锌,这两种微量元素能帮身体合成GABA(一种让神经“松弛”的物质)。晚上炒一小把吃,或者泡水喝,对改善睡眠节奏有帮助。
3.燕麦
燕麦含有丰富的复合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B族,能帮助色氨酸进入大脑,促进5-羟色胺的生成,进而转化为褪黑素。睡前吃点燕麦粥,有点像给大脑盖了条毯子,让它慢慢安静下来。
4.牛奶
牛奶中含有天然色氨酸和钙,钙能帮助大脑利用色氨酸合成褪黑素。睡前半杯温牛奶,不仅是心理安慰,实际也有生理作用。特别是对老人和孩子,效果更明显。
除了吃,其他生活细节也不容忽视。很多人以为自己是“睡眠浅”,其实是生活中小细节没处理好。睡眠是个系统工程,饮食只是开头,后面还有很多可做的。
每天固定时间起床,哪怕前一晚睡晚了也坚持,不让生物钟乱掉。
晚饭控制在睡前3小时吃完,避免胃和大脑抢资源。
睡前一小时关掉电子设备,尤其是手机和平板,减少蓝光干扰。
可以泡泡脚或者按摩脚底,促进血液循环,帮助身体放松。
卧室温度控制在20℃左右,太热或太冷都会打断深睡眠。
选择遮光窗帘或戴眼罩,尽量让晚上睡眠环境保持全黑。
白天晒够自然光,尤其是上午的阳光,有助于晚上褪黑素正常分泌。
睡觉这件事,看似简单,其实门道不少。很多人宁可花大价钱买保健品,却忽略了自己餐桌上的选择。其实,调整饮食和作息,是最基础也最容易坚持的方法。
睡眠质量好不好,不是靠感觉判断,而是看第二天的精神状态和身体反应。那些能让你一觉醒来觉得“今天真精神”的夜晚,多半是身体和大脑都得到了真正的休息。
与其羡慕别人睡得香,不如从今天晚饭开始,给自己加一把助眠的钥匙。
参考文献:
1. 谢云波, 张春雨. 酸樱桃对睡眠质量影响的研究进展[J]. 食品工业科技, 2021, 42(12): 305-309.
2. 陈珂, 胡文静. 镁元素对神经系统的作用机制及其在睡眠调节中的研究进展[J].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20, 46(3): 168-172.
来源:苏医生健康科普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