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和美美一家人”的云南范式——云南省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现场推进会经验交流摘录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2 15:15 1

摘要:2025年3月19日至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强调,云南民族众多,要加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切实维护民族团结、边疆稳固。

2025年3月19日至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强调,云南民族众多,要加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切实维护民族团结、边疆稳固。

云南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共生共融之地,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大家庭的生动缩影,在互嵌共融方面也作了许多探索。

9月5日,云南省民族宗教委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召开首次全省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现场推进会,与会人员通过现场观摩、座谈交流的形式共同探索“和和美美一家人”的云南路径。

座谈交流中,昆明市、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昭通市鲁甸县砚池街道、曲靖市麒麟区南宁街道瑞东社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雨林古茶坊茶叶有限责任公司5家单位就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工作作了交流发言,为全省各地开展工作提供了参考、借鉴,本报特摘录如下,以飨读者。

昆明市举办民族团结长街宴,增进社区居民交流

昆明市——“来到昆明就是一家人”

近年来,昆明市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秉持“来到昆明就是一家人”理念,五维发力,不断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不断拓展“和和美美一家人”的生动局面。

发挥中心城市的吸引力,增强空间互嵌。以“一圈三走廊”为阵地,沿线社区签署“互嵌式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联创共建协议书”;深化沪昆合作、昆迪合作,实施“以城带边、以城兴边”,高标准完成磨憨镇6个示范村建设,加快推进城乡互嵌融合,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81.1%。实施城市品质提升“七大行动”,通过保障性住房、商品房配租配售政策,优化各族群众居住布局,实现易地搬迁社区100%“插花安置”。目前,建成45个“基层治理百佳小区”、133条“最美街巷”、561个“最美庭院”和533个“最美楼道”,连续四年获评“中国美好生活城市”,全球避暑地中排名第一,从都市到乡村、从省会到边境形成了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格局。

提高美美与共的涵养密度,增强文化互嵌。落地落实落细“枝繁干壮”工程,建成一批干部教育馆、群众教育馆、现场教学点,扎实开展“五旗五徽五认同”“五史五观五认同”教育实践活动;讲好河泊所遗址、郑和、聂耳、闻一多、西南联大、红军巧渡金沙江等“六个故事”;创作《小小灯笼四四方》等一批具有中华文化底蕴、反映中华民族“三交史”的文艺精品;组织开展“幸福春城更幸福”等“三项计划”主题活动,按照增进共同性方向打造“丝路云裳·昆明民族时装周”“民族团结大舞台”“云南民歌大家唱”等文化品牌;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春节、泼水节、火把节、中秋节等节庆,以沉浸式体验增强认同感。

拓展共建共享的惠民广度,增强经济互嵌。与北京市西城区等4个兄弟城市结成“三交”旅游产业发展联盟,拉长“吃住行游娱购”文旅全链条;培育斗南花卉市场、雄达茶城、昊邦医药等产业集群,打造石林“撒尼绣娘”等劳务品牌;2024年民生支出占比超70%,与东部沿海20余个城市建立劳务协作机制,通过沪滇劳务协作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144人,“昆迪合作”提供就业岗位1.2万个,城市与边寨各民族互嵌式发展愈加牢固,各民族经济相互依存度不断加深。

提升亲如一家的城市温度,增强社会互嵌。与省内外17个地区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跨区域协作机制,定期召开城市民族工作联席会互通信息;构建“四平台五机制”工作体系,出台《社区民族工作指引》等指导文件。依托全市84个“一家亲工作站”,开发“安家昆明”“城市民族工作综合服务”等小程序,实现线上便民服务;28.38万外来务工随迁子女100%享受公费教育;成立全省首家“铸牢”社区学院,打造“研、学、践、悟、行”一体推进的人才培养基地;成立城市民族工作法律服务中心,全市所有社区均建立协商议事委员会。2023年,创建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进一步优化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

加深守望相助的情感浓度,增强心理互嵌。完成国家三科统编教材使用全覆盖,将“铸牢”金种子深埋各族青少年心田;出台实施《昆明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推动讲文明、讲团结、讲法治等成为各族群众日常行为习惯、共同价值追求。线上深入推进“网、微、端、屏、台、报”等多元传播的“互联网+民族团结”建设;线下用好用足“社区学院”等平台队伍。连续举办12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各民族在体育赛事中相知相亲相惜;全市“石榴籽家庭”不断增多,“四个与共”等理念深入人心。

大理市切实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大理市——“在大理,像回家”

近年来,大理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化“五个互嵌”,不断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为各族群众营造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良好环境,建设“和和美美一家人”互嵌式社区。

深化空间互嵌,构筑“和美邻居一家人”社区。聚焦“旅居云南”建设,全力打造旅居大理全省示范样板。2022年至2025年打造了50个精巧别致的“口袋公园”,成为各族群众跳广场舞、下棋、遛娃、聊天的新乐园,创造了各族群众交错融居的空间条件。在大理古城、双廊镇、喜洲镇、海东镇文笔村等地,来自五湖四海的旅居者每年约10万人与白、彝、回、傈僳等各族群众交知心朋友、做和睦邻居。

深化文化互嵌,构筑“和美同乐一家人”社区。实行市、乡镇(街道)、村(社区)、户四级联创,构建“睦邻之家”“睦邻微驿站”作为邻里交流的温馨港湾,每年组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讲民族团结故事、中华传统节日联谊等文化活动和志愿服务,让各族群众欢聚一堂,互帮互助、增进感情,共同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深化经济互嵌,构筑“和美幸福一家人”社区。以步行15分钟左右为辐射范围的“15分钟服务圈”,构建起集党群服务、民族团结教育、协商议事、就业帮扶、便民商业等5项基础服务以及多类特色化服务于一体的“5+N”服务格局。各社区积极盘活辖区内闲置房屋和闲置劳动力的潜在价值,合理规划社区内商业网点,着力解决就业难题,实现致富增收,丰富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经济新模式。

深化社会互嵌,构筑“和美安康一家人”社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强化网格化管理,整合公安、综治、司法、行政执法等力量,实现社会治理“一站通”,有效破解“沟通不畅、求助无门、推诿扯皮”等问题,群众安全感满意度逐年上升。打造社区“石榴红”居民议事亭,将其建设成为居民共商共议、化解矛盾凝聚共识的重要场所。与州内和州外县(市)成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联盟3个,与11县、1市建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跨区域协作机制,不断提升城市流动人口的归属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深化心理互嵌,构筑“和美相亲一家人”社区。坚持党建引领,探索构建“石榴红”城市民族工作融合发展推进机制,建立起以社区为核心,各族居民代表、物业服务公司、共驻共建单位等共同参与的协商议事机制。积极引导各族群众、各地旅居客主动为构建和谐社区服务,全市各社区有志愿者11万余人,定期组织开展洱海保护、“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三清洁”、义诊、亲情关爱特殊困难群体等志愿服务,确保“新大理人”融得进社区,享受得到平等服务,稳得住幸福生活。

卯家湾安置区建立积分兑换制度鼓励各族群众参加社区治理

砚池街道——“千房同膜,千籽如一”

昭通市鲁甸县砚池街道卯家湾安置区是全国跨区域搬迁安置脱贫人口最多的易迁安置区,包含6个易迁安置社区,承接来自昭通市5个县的9100户39100名易迁群众,脱贫人口比例高达91.67%,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337户5649人(占比14.5%)。卯家湾安置区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探索构建民族团结石榴籽“千房同膜,千籽如一”的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互嵌发展之路,建成了“幸福卯家湾”,各族群众实现了搬出来、富起来、融进来。

促进各民族共居共融。打破“空间困局”,结合易地搬迁安置、地质灾害搬迁以及公租房租赁,插花式互嵌安置,优化各族群众安置生活空间,让4万余名各族群众走出“小圈子”,融入“大家庭”,共同构建起“既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又自在自由便捷生活”的互嵌式新型城乡共融生活空间。

促进各民族共学互鉴。构建每周五群众集中学习活动日机制,将民族团结进步、好人好事等纳入居民公约,树立身边榜样、促进共同进步。组建10余支老年文艺队、青少年乐队、群众舞龙舞狮队等群众性队伍,以共度各民族节日和中华传统佳节等为契机,组织丰富的文体活动,展现各民族传统习俗美、民族文化美,促进交往交流交融。

促进各民族共建共富。通过强化技能培训、拓宽就业渠道,做好家庭服务保障工作,让82.4%的劳动力安心在外务工。建成鲁甸县产业园区等“两园四基地”,吸纳5000余人就近就业,解决无法外出劳动力家门口务工需求,同时做好“零工市场”服务,帮助1000余人灵活就业。盘活4.6万平方米闲置土地和1.2万平方米商铺,建成5个商业街区,支持700余户创业增收。搬迁以来,易迁劳动力就业率稳定在92%以上,民生保障覆盖率100%。

促进各民族共治共享。健全网格化管理,科学划定27张“全科网格”,实现一张网格、一套体系、一支队伍、一份清单、一抓到底;组建52个楼栋议事会共商、11支联勤联防队伍共防、13支人民调解队伍共治,广泛引领各族群众参与自治。构建信息化支撑,创新开发“砚池新城”APP,利用数字化分析和技防手段,实施“小小探头进万家”工程,提高应急处置效率和精细程度,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进一步增强。

促进各民族相亲相通。不断完善软硬件配套设施、构建便捷15分钟生产生活圈,提高服务质量;做好入户走访、帮扶帮困,各族群众交知心朋友、做和睦邻居、结美满姻缘。探索精细化服务,建立“红黄绿”精细化管理机制,分类建档、分级服务、分策保障。对精神障碍患者等特殊重点人群标记为“红色”,实施包保到人,每日1访;对有家庭矛盾、邻里不和谐等人群标记为“黄色”,实施专班化解,每周至少2访;对家庭和顺、邻里和谐的人群标记为“绿色”,开展常态监测、每月1访。“红黄绿”机制入选全国易迁后扶典型案例、荣获云南省社会治理创新一等奖,被省委书记王宁点赞为“将矛盾纠纷化解在源头”的基层治理优秀案例。

瑞东社区形成“有困难找志愿者、有时间做志愿者”的良好氛围

瑞东社区——“社区更和谐、家庭更美满、人生有盼头”

曲靖市麒麟区瑞东社区成立于2001年,长期居住有汉、白、彝、回等9个民族。一直以来,社区党委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精耕细作“六微行动”,构建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区环境,“社区更和谐、家庭更美满、人生有盼头”的幸福生活正在成为各族群众的真实写照。

开设“微讲堂”,思想引领促互嵌。社区党委组建“石榴红宣讲团”,开设“小小石榴籽”假期交流班,搭建“同心圆”百姓大舞台,组织“一家亲”院坝会,常态化开展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大家悟”、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大家学”、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大家讲”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宣讲活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各族干部群众心中,维护好民族大团结成为大家共同的责任和使命。

打造“微阵地”,文化润心促互嵌。整合辖区资源,建成包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中心在内的“一室、一桥、一场、一站、一院落、两馆、三中心”活动阵地12个,每天吸引千余群众在茶余饭后、工作闲暇互赏互学、共娱共乐,共话家长里短,处处洋溢着欢声笑语,搭建起各族群众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

实施“微项目”,经济共荣促互嵌。通过品牌引进、业态聚集、创新赋能等方式,打造“再见康桥河”绿美休闲文化街、“麒麟山水”餐饮住宿特色圈、东星美食滨江经济带,把“沉睡资源”变“增收活水”,社区年集体经济收入达120万元,带动就业1800余人,全面消除零就业家庭,生活有滋有味,推动各族群众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拉近“微邻里”,心灵相通促互嵌。利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广场组织实施“邻里亲”公益服务、“邻里情”文艺演出、“邻里圈”商户联盟等群众喜闻乐见活动,继承和发扬“三个文化”,每年吸引社区3000余人参与各种活动,促进睦邻友爱、融洽感情、陶冶情操,真正让居民从家中走出来、邻里之间互动起来、邻里关系暖起来。

做实“微服务”,和谐同守促互嵌。创新开展红色促和谐、橙色扶弱势、黄色引民富、绿色促文明、粉色助维权的“五彩志愿服务”活动等,全面形成“有困难找志愿者、有时间做志愿者”的良好氛围,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不断增强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圆梦“微心愿”,理想共追促互嵌。通过“心愿墙”“心愿树”“心愿箱”“心愿群”“心愿行”广泛收集群众心愿,组建“姐姐帮”、“乡贤会”、“和事佬”圆梦队,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共商发展蓝图、共建幸福社区、共享发展成果,全面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格局,共同编织出幸福生活的美好图景。

勐海雨林古茶坊茶叶有限责任公司提供就业岗位带领周边各族群众增收致富

勐海雨林古茶坊茶叶有限责任公司——“一片叶”里情谊浓

勐海雨林古茶坊茶叶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13年,是一家从事古树茶加工的民营企业。公司始终坚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主线,推动茶产业、茶企业、茶农互促融合,实现以“一片叶”富百姓、兴文化、美家园。

坚持以茶为媒,搭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平台。挖掘茶文化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进步元素,赋予茶产业以“三个意义”,强韧民族团结精神纽带。对标行业先进水平持续推进“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协调发展,打造雨林古茶坊和雨林古树茶两个品牌以及古树茶产品800余款,让全国各族同胞饮上绿色优质“放心茶”。深入挖掘各民族优秀茶文化、生态文化、健康文化,弘扬传承采茶、制茶、品茶等传统技艺,依托国内4000多家门店网络以及茶博会、南博会等平台,常态化开展云茶文化进展会、进学校、进基地、进村寨、进加盟店等茶文化主题宣传活动,组织线上品鉴会和线下茶山游学、茶会活动等,多形式宽领域广覆盖面向全国各族群众宣传展示云茶文化,推动云茶产业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传承、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鲜活案例。持续开展雨林茶山行游学,组织邀请全国各地各族青少年和游客走进古茶山,与各族群众交流互动,讲好以茶马古道为代表的“三交”故事以及普洱茶产业发展背后的文化故事、生态故事和发展故事,推动形成“线上+线下”各族茶友交往交流交融良好局面。

坚持以茶兴业,拓宽各族群众全方位嵌入实践路径。坚持“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发展思路,不断增强企业影响力,提升增收致富带动力,促进各族群众全方位嵌入。建立“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农户”等多种利益联结模式,成立茶坊近百座,邀请专家开展种植、管理等培训,帮助群众提升标准化技术,形成从茶园到市场的闭环链条。做好“云茶+文化+旅游+游学+康养”文章,开发建设雨林庄园半山酒店,打造集观光、休闲、体验、养生为一体的产业融合发展目的地,带动周边群众季节性就业6000余人。

坚持以茶强基,筑起各族群众安居乐业美好家园。坚持企业经营发展与民族团结进步同频共振,发扬企业家精神,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助力地方发展。脱贫攻坚期间,设立扶贫办公室和6个红色爱心车间,积极投资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贫困学生就学、贫困群众看病等,创造了“兴茶扶贫”的雨林模式。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探索党建促互嵌新路子,建立“企业党支部联系茶村党支部帮助党建、企业联系村组帮助发展、员工联系茶农帮助生产”的“三联三帮”机制。与茶农、茶叶合作社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实现风险共担、互利共赢。联合乡党委组织茶农赴广州、珠海及格力集团交流学习,推动边疆与沿海各族群众在品茗聊天中交朋友、结对子、认亲戚,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来源:民族时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