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好教书育人,不管外面的世界如何精彩,我愿意固守一份宁静、一份责任,只为了这一双双渴望的眼睛。”2024年度《感动中国》的颁奖典礼上,保定学院西部支教群体的故事令人动容,他们以教育改变命运的信念,诠释了什么是新时代的青春担当。当塔克拉玛干的黄沙掠过三尺讲台,
“好好教书育人,不管外面的世界如何精彩,我愿意固守一份宁静、一份责任,只为了这一双双渴望的眼睛。”2024年度《感动中国》的颁奖典礼上,保定学院西部支教群体的故事令人动容,他们以教育改变命运的信念,诠释了什么是新时代的青春担当。当塔克拉玛干的黄沙掠过三尺讲台,当天山雪水浸润过泛旧的教案,这群来自保定学院的青年教师,用二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在祖国西部写下了最动人的教育诗篇。值此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让我们向这群扎根西部的青春筑梦人致敬!
致敬拓荒者的赤子初心,以青春之我,立讲台之志,把青春写成教案。“这就是我选择的青春,不后悔。”2000年,15名保定学院的毕业生响应“到西部去”的号召,踏上西行的列车,迎接他们的是“教室屋顶漏沙、黑板裂缝透风”的校舍,是“一天要吃三两土,白天不够晚上补”的沙尘暴,更是几十双渴望知识的眼睛。从河北平原到新疆戈壁,从繁华都市到偏远乡村,他们用脚步丈量教育的意义,用坚守回应时代的召唤。在且末县第一中学,青年教师面对简陋的教室和匮乏的教学资源,没有退缩,而是用自制的教具和满腔的热情,点燃了孩子们的求知的火种。“这里的孩子,和城里的孩子一样,都有追求梦想的权利。”这种教育公平的信念,正是新时代应该坚守的初心。当代青年当学习他们扎根基层、服务人民的奉献精神,把“小我”融入“大我”,传承这份“舍小家为大家”的纯粹,以永不停歇的进取之心,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致敬传承者的铁肩担当,以无畏之姿,迎挑战之考,把戈壁变成课堂。“教育的根锁住流沙,年轻的心点燃梦想。”西部支教的道路上,困难与挑战如影随形。语言不通、文化差异、生活条件艰苦,都是横亘在他们面前的难题。面对学生基础薄弱的现实,年轻教师们主动放弃休息时间,为孩子们补课;冒着严寒,徒步十几里山路家访,只为不让一个孩子失学。面对教育资源落后的现实情况,青年教师开设“红柳课堂”,用短视频带学生“云游”长城;创新“双语教学法”,提高学生平均成绩;用罐头瓶做大气压实验,把实验室建在戈壁滩上,他们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者。当代青年当汲取这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在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等前沿阵地勇挑重担,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锐气破解难题,在各种艰难险阻中锤炼“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的担当。
致敬播种者的精神高度,以生命之光,铸复兴之魂,让教育火种照亮边疆。“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二十年来,保定学院的支教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播撒希望的种子。他们培养的学生中,有人考上大学后回到了家乡,成为新时代的教育者。且末二中毕业生荀轶娜如今站在讲台上,继续着恩师未竟的事业。25年来,支教群体培养的学生中,126人成为教师,43人参与西部计划,28人当选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这些故事印证,最好的教育,是用生命唤醒生命,用行动引领行动。当代青年当胸怀“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在平凡岗位上积累“滴水穿石”的力量,以“春风化雨”的耐心深耕事业,像支教全体培育红柳林那样,既做当下的“燃灯者”,更做未来的“播种人”,让精神的火种在代际传承中照亮民族复兴的征程。
“三尺讲台系国运,一生秉烛铸民魂。”在教师节这个特殊时刻,让我们致敬这些带着红柳师魂跨越山海的教师们,更致敬他们用二十五年的坚守证明,平凡的岗位可以创造不平凡的价值,普通的教师也能成为民族复兴的“筑梦师”。愿更多人以他们为灯,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书写新时代的“园丁故事”。
来源:魅力十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