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一群来自上海、广州、兰州甚至海外的咖啡爱好者,真的为了一杯咖啡来到了贵阳。他们口中的“必须打卡”的,是那位刚刚拿下世界冲煮冠军的“乔治队长”,是那杯融进了贵州在地风味的“刺梨特调”,是那一间间藏在喀斯特石壁间、苗寨巷尾的个性咖啡馆——它们不
你会因为一杯咖啡奔赴一座城吗?
听上去有点夸张,但在今天的贵阳,这正成为现实。
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一群来自上海、广州、兰州甚至海外的咖啡爱好者,真的为了一杯咖啡来到了贵阳。他们口中的“必须打卡”的,是那位刚刚拿下世界冲煮冠军的“乔治队长”,是那杯融进了贵州在地风味的“刺梨特调”,是那一间间藏在喀斯特石壁间、苗寨巷尾的个性咖啡馆——它们不像连锁品牌那样标准却冰冷,反而带着贵阳的温度与人情,飘着冠军豆子的香气,也飘着这座城市独有的“松弛感”。
你可能会好奇:一座并不产咖啡豆的城市,凭什么成为咖啡迷的朝圣地?
数据是最直观的答案:贵阳常住人口仅600多万,却拥有超过3000家咖啡馆,平均每2000人就拥有一家,密度高居全国前列。
更令人惊叹的是,这里聚集了包括彭近洋、李晋坤在内的6位世界咖啡锦标赛冠军级选手,是名副其实的“咖啡冠军之城”。年均18%的咖啡消费增速,也在全国市场一骑绝尘。
但数据背后,更打动人的是贵阳咖啡的“在地基因”。很多人说,贵阳咖啡不像上海那么商务,也不像广州那么匆忙,它有一种天然的轻松和创意。清镇平原哨的“村咖”,制作者把非遗金丝猴图案印上杯身,咖啡里调入本地时令水果,每一口都是贵州山野的味道;山花牛奶与本地咖啡品牌的联名店,用“贵州鲜奶+本土咖啡+小黄牛汉堡”打出风味组合拳,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新黔味”。
所以与其说人们是为一杯咖啡而来,不如说,是为这杯咖啡里的贵阳味道、贵阳气息而来。
这座城市有一种天然的“松弛魔力”。在前不久举办的咖啡节上,比赛区域选手紧张冲煮,一旁的草地上,本地人推着婴儿车、挽着伴侣悠闲踱步,就像在自家小区散步。凉爽的气候让夏季的贵阳始终保持在二十多度,微风像清凉的绸缎拂过面颊,不自觉地,人就放松下来了。
这种“松弛感”并非刻意营造,而是从城市骨子里透出来的——它藏在街头巷尾讨论风味层次的寻常对话中,藏在咖啡馆里世界冠军与普通客人像朋友一样交流的细节里,也藏在“顶流赛事与日常漫步无缝融合”的城市性格中。
贵阳也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点,正系统性地将咖啡打造成城市新IP。从政策支持品牌孵化、文旅融合开发咖啡主题线路,到推动产学研合作、加强从种子到杯子的全产业链布局——这座城市不只是想红一时,更想长红下去。
咖啡,原本是舶来品,但在贵阳,它长出了自己的根脉、自己的性格。所以那句“为了一杯咖啡,来到一座城市”,并不夸张。它背后是对一种生活方式的认同,是对一方水土的向往,是在喧嚣世界中还能保持从容不迫的城市精神的欣赏。
远方的朋友,欢迎为了一杯咖啡,来到爽爽贵阳!在这杯特调里,你品得到咖啡的香醇,也品得到生态的爽口、文化的爽心,和贵阳独有的那份爽气。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评论员 吴兵
编辑 金妮
二审 伍少安
三审 蒋叶俊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