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Momenta对于普通大众,估计很难知道它是干嘛的。但要说智驾(现在叫辅助驾驶),它可是覆盖了市面多数主流新能源车型,无论是合资,自主品牌都是它的合作伙伴。但我要说Momenta是一家本土专注自动驾驶的技术公司,靠数据驱动、软件算法,一路从苏州走向全球,你可能
Momenta对于普通大众,估计很难知道它是干嘛的。但要说智驾(现在叫辅助驾驶),它可是覆盖了市面多数主流新能源车型,无论是合资,自主品牌都是它的合作伙伴。但我要说Momenta是一家本土专注自动驾驶的技术公司,靠数据驱动、软件算法,一路从苏州走向全球,你可能更迷糊了:这么牛,怎么没怎么听说过呢?
这就说到 Momenta 的“人设”了,它不做C端品牌,更像是一位“幕后选手”。而华为呢,从乾崑智驾ADS 1.0、2.0、3.0一路到现在的ADS 4,不仅“装”得上高度,还“装”进了友商以及用户认知里。数字排序清晰明了,代际感知极强,大家一听就懂,实力与营销双双在线。
反观Momenta,有技术,有实力,但名号似乎没有华为那么响亮。今天推出一个“飞轮大模型”,明天也有可能又叫做“超感认知引擎”,下一代叫啥?连他们自己的PR可能都得翻备忘录。就是这种命名的逻辑,不仅消费者记不住,连合作伙伴传播起来都费劲。导致合作品牌在宣传费用上不断加码,最后依旧是一场“猜词游戏”。
但这并不代表Momenta没有“装”的资本,它或许已经成为了当下合资品牌在辅助驾驶领域的救星。
华为讲全栈自研,从芯片到算法到硬件全部打包,确实霸气;而Momenta创始人曹旭东在2016年就提出“飞轮技术”,更侧重于打造一套基于数据驱动的“飞轮”系统——靠合作车企的车辆回收数据,不断迭代算法模型。华为走的是高度集成、闭环控制的“苹果模式”;Momenta走的是开放合作、软件优先的“安卓路线”。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路径,最终会体现在用户的方向盘上。使用过华为乾崑智驾ADS的人(岚图、问界、阿维塔等),都会惊叹其“老司机”般的果断和丝滑,无论是高速还是城区辅助驾驶,CAS 4.0全维防碰撞系统都让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安全感十足。
而Momenta的体验则更具“车型特色”。你在一辆宝马iX3与一辆比亚迪汉能感受到的智驾风格可能截然不同。事实上企会利用Momenta提供的“基础能力”,调校出符合自身品牌调性、车型的风格——或是保守稳健,或是激进果断。Momenta确保了能力的下限,但最终的上限,则是由主机厂和它共同塑造的。这就像我上面说的,不同的智驾系统,体验感受差异很大。大家更喜欢谁的智驾,咱们评论区可以聊聊你的看法!
你说谁更能“装”?从技术架构上来说,两家都在“装”,只是“装”法不同。
华为乾崑是把智驾系统“装”进车里,软硬件深度融合,追求极致的体验闭环。而Momenta把它的算法“装”进不同品牌、不同硬件架构的车型中——适配能力极强,但挑战也更大。毕竟,你要在别人的车上“装”出智驾的灵魂,这活儿不仅需要技术,还得有情商。
所以我们能看到,理想、小鹏、蔚来都在搞属于自己的辅助驾驶,而比亚迪、宝马、丰田、通用更愿意和Momenta合作。为什么?因为Momenta“装”得低调,“装”得开放,它不抢车企的“灵魂”,只做“赋能者”。调侃归调侃,我们必须承认:两家企业路径不同,并无绝对优劣之分。
华为乾崑ADS数字化的代际推进,是体系化产品能力的体现;而Momenta的飞轮与模型迭代,则反映出技术路线的快速演进。只不过,在这个用户注意力高度稀缺的时代,能否将复杂技术“包装”成易懂、易传播的语言,也是一种核心能力。
华为显然更擅长此道,从智驾到智舱,统一话语体系,用户跟着走就行。而Momenta,则有点像班里那个数学极好,但表达能力忽高忽低的理科生,东西做得挺牛,就是讲出来的时候……容易让人走神。
所以你说Momenta装不装得过华为?从技术维度讲,未必输;但从品牌认知与用户沟通的维度,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或许某一天,Momenta也会学会华为那套“数字叙事”——推出一个Momenta 1.0、2.0、3.0……但那也许就不是Momenta了。
它可能宁愿继续在幕后“装”算法、“装”数据、“装”系统,而把起名的快乐,留给了合作伙伴
来源:C位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