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992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我宁愿不治,也不化疗!”
67岁的刘阿姨刚被诊断出乳腺癌,医生建议她接受手术加辅助化疗。但她却坚决反对:“我见过太多人,一化疗人就废了,头发掉光,吃不下饭,最后人也没了!”
家人劝,医生劝,她仍摇头:“国外都不化疗了,咱们还在用这老办法?”
直到医生拿出多项研究数据,详细解释她的病情和治疗方案,刘阿姨才终于答应配合治疗。
化疗到底是不是“把人毁掉”的治疗?是不是所有癌症病人都要化疗?化疗真的被国外淘汰了吗?今天,咱们就把这些问题说清楚。
很多人一听“化疗”,第一反应就是脱发、呕吐、虚弱,甚至“活不久”。其实这是对化疗的误解。
化疗,全称是化学药物治疗,是通过药物杀死癌细胞或抑制其分裂扩散的一种全身性治疗方式。自上世纪50年代起,化疗就已成为全球公认的癌症标准治疗手段之一。
它不是“毒药”,而是救命药。
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增癌症患者约450万例,其中许多患者在接受标准化治疗后,生存率明显提高。化疗在其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然,化疗也确实有副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毁人”。脱发、恶心、白细胞下降等反应,是由于药物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影响了部分正常细胞。但这些副作用大多是可控且可逆的。
真正毁人的不是化疗,而是该化疗时不化疗。
网上有传言称:“美国早就不用化疗了,都是免疫治疗和靶向药。”
这话只说对了一半,更容易误导人。
确实,近年来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新技术逐渐发展,但它们并未取代化疗,而是与化疗联合或互补使用。
以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为例,不论是乳腺癌、肺癌还是结直肠癌,化疗仍然是标准治疗流程中的核心部分。只有极少数特定类型或早期癌症患者,才可能在评估后不建议化疗。
不是化疗过时了,而是治疗更精准了。
虽然化疗不是“洪水猛兽”,但也并非人人都需要用它。部分癌症类型或特殊病情下,盲目化疗反而可能带来副作用大于收益。
以下5类患者,医生通常会慎用或不建议化疗:
1.早期乳腺癌(激素受体阳性、HER2阴性、低风险)
对于这类患者,术后只需进行内分泌治疗即可。研究表明,化疗对她们的无病生存率提升有限,反而可能带来不必要的毒副作用。
2.前列腺癌(低至中危、局限型)
前列腺癌发展缓慢,许多患者终其一生都不会因癌去世。对于低危型患者,“积极监测”或放疗即可,不需要化疗。
3.甲状腺癌(乳头状、早期)
甲状腺癌被称为“最温和的癌”,早期手术切除后,通常无需化疗。术后口服甲状腺素即可控制病情。
4.某些非霍奇金淋巴瘤(惰性型)
这类淋巴瘤发展缓慢、无明显症状,可以选择延迟治疗或观察,不急于化疗。
5.肿瘤晚期、体质极差、无法耐受化疗者
这类患者身体机能极弱,接受化疗反而可能加重痛苦,以舒缓治疗为主更为合适。
但请注意,是否需要化疗不能自行判断,必须由专业肿瘤科医生根据病理类型、分期、分子分型等多种因素综合评估后决定。
有些患者在网上查了一堆资料,越看越怕,最后干脆拒绝一切治疗。
但真正让人走得更快的,不是化疗,而是放弃了正确治疗。
例如,肺癌中期患者接受规范化疗和靶向治疗,5年生存率可达40%以上;而同类型患者若不治疗,平均生存时间可能不足半年。
治疗不是一选项,而是唯一的希望。
医生不是要“折腾”病人,而是想用最合适的方案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如今的化疗方案也越来越温和,“精准化疗”、“口服化疗药”等新手段,让患者的副作用得到更好控制。
很多人问:“化疗后能活几年?”其实,活多久,不只是看有没有化疗,更重要的是后续治疗是否规范、生活方式是否健康、心态是否积极。
第一点:按时复查,规律服药
化疗不是终点,而是转折点。术后或化疗后,继续按时服药、定期检查,才能防止复发和转移。
第二点:生活方式改善
饮食清淡、远离烟酒、适度运动、早睡早起,这些看似简单的事,才是延长生命的真正“良药”。
第三点:保持情绪稳定
研究发现,长期焦虑、抑郁会影响免疫系统功能,降低抗癌能力。保持平静心态,比盲目悲观更重要。
化疗不是魔鬼,也不是万能。它是目前对抗癌症最有效的武器之一,但使用与否,必须听医生的综合评估。
对部分病情稳定、发展缓慢的癌症患者来说,“不化疗”反而是更好的选择。
别被网络谣言吓倒,也别对化疗神化或妖魔化。
听专业医生的话,做对自己最有利的决定,才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
参考文献:
[1] 国家癌症中心. 《中国恶性肿瘤临床诊疗现状与发展趋势报告(2023年)》
[2]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乳腺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
[3] 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临床实践指南(中文版)
来源:医师浅谈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