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地质资料专题展在中国地质博物馆开幕。《中国自然资源报》围绕专题展推出系列报道,充分展现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地质工作者心系民族存亡,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凭借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
编者按: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地质资料专题展在中国地质博物馆开幕。《中国自然资源报》围绕专题展推出系列报道,充分展现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地质工作者心系民族存亡,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凭借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探寻重要矿产资源,助力军工民需,支撑持久抗战的伟大抗战精神。
鸦片战争后,以日本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和西方列强就加紧在我国东北、华北地区以及四川等地开展矿产调查,疯狂掠夺中国的矿产资源。彼时,东北、山西、山东及云南、四川和两广等地,先后成为德国、法国、英国与沙俄在中国掠夺矿产的主要地区。据不完全统计,在1895年~1912年间,列强为攫取矿权而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协定及合同达42项之多。
面对列强疯狂掠夺中国矿产资源的暴虐行径,为反抗民族压迫剥削和劫掠,中国共产党团结领导包括地矿工人在内的工人阶级,在艰苦卓绝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寻求自身与民族的翻身解放,逐步成长为抗战的重要力量。
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激励了工人的觉醒和抗争
1922年3月16日,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筹备委员会成员合影。
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领导并取得完全胜利的工人斗争,是中国工运史上永彪史册的壮举,展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激发了全国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
安源路矿是萍乡煤矿和株萍铁路的合称,地处湘赣边境。创办于1898年的安源煤矿是中国近代最早采用机械化开采的煤炭基地之一,1908年并入汉冶萍公司。工人们大多是来自湖南、湖北和江西等地的破产农民。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党的一大提出,党在当前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加强党对工人运动的领导。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把安源作为工人运动的基地,先后派李立三、刘少奇来安源开展革命活动,开办夜校,建立革命团体。指导成立中国共产党在产业工人中的第一个党支部——中共安源路矿支部。1922年9月,刘少奇在毛泽东的指示下赶赴安源,领导开展轰动全国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并取得了罢工的胜利。
刘少奇曾在《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略史》中评述此次胜利:“未伤一人,未败一事,而得到完全胜利,这实在是幼稚的中国劳动运动中绝无而仅有的事。”
日本华中矿业株式会社在其撰写的《江西萍乡安源石炭调查报告》中也记录了这次罢工的过程。
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的胜利,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团结起来的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此后,党组织在工人群众中的威信大大提高,路矿工人俱乐部成员由700人发展到1.7万多人,党、团组织也获得较大发展。
水口山工人运动掀起湘区工运高潮
水口山工人运动群像(版画)
1921年10月,毛泽东到衡阳开展工作,并明确提出,要到水口山矿去,建党要与工人结合起来。衡阳党组织按照毛泽东的指示,指派党员来到水口山进行革命宣传,传播马克思主义。1922年4月,毛泽东第一次来到水口山,访问铅锌矿工人疾苦。水口山工人运动的火种由此点燃。
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派遣有丰富斗争经验的人员赴水口山开展工作。
受安源路矿工人罢工胜利的鼓舞,1922年11月27日,在党的领导下,中共水口山小组和工人俱乐部成立。12月5日,水口山工人大罢工开始。安源、唐山等地的工人俱乐部还从经济上给予水口山工人以有力的援助。经过23天的斗争,罢工取得胜利,把湘区工运推向最高潮。
而在水口山工人大罢工中,对保证罢工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的工人俱乐部成立的监察队,则是国内最早的工人武装力量。此后,这支力量最终奔赴井冈山,走上中国革命的道路。
中国地质调查局全国地质资料馆馆藏的湖南水口山矿务局编制的《湖南水口山铅锌矿专刊》中记录了很多共产党员因领导工人运动而被当局敌对、追捕的电文。
邓中夏曾评价说:“水口山铅锌矿的罢工,其雄壮不亚于安源。”
自此,中国工人阶级挺直脊梁、握起刀枪,不断淬炼成革命最彻底、信念最坚定的力量,为后续在党的领导下参加国内革命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奠定基础。
矿产资源为支持国内革命斗争提供经济保障
1928年4月,毛泽东与朱德在井冈山胜利会师后,成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1929年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转战赣南,谋求更为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但由于国民党军队对苏区实施了严密的封锁,导致赣南苏区资金紧张,布匹、药品、食盐等物资严重匮乏。国民党封锁造成了苏区的资源短缺,使共产党面临巨大的经济和物资挑战。
赣南地区钨矿资源丰富。毛泽东因此踌躇满志:“若得赣南钨矿资源,何愁给养没有着落?何愁革命不能成功?”
此后,红四军在瑞金建立地方党组织和红色政权,巩固和扩大赣南革命根据地,开始把工作中心转入钨矿主要产地,先后分别在盘古山(又名仁风山)、大余西华山等矿区建立党和工会组织,积极向矿工、砂贩宣传革命道理,开展维权、罢工斗争,积蓄夺矿力量。
1930年4月,毛泽东在会昌县听取关于钨矿开采情况的汇报后,整理了首个工矿业调查报告《仁风山及其附近》,为发展革命经济作了重要准备。次年,红军进驻于都铁山垅钨矿,组织群众拾捡露头块钨、挖掘表层矿苗,筹集给养经费,规模逐渐扩大。铁山垅钨矿成立后,招募当地矿工和农民,加上红军官兵、劳改人员共1000余人,组成了5个中队、15个分队,分别在大窝里、分水坳和杨坑山等矿场进行开采作业。
徐克勤编著的《江西会昌县钨矿》,文中提及红军开采钨矿换取经费的情况
彼时,中央苏区经济部长吴亮平表示:“全世界一半以上的钨砂,是在我们苏区里面,我们应该用力发展钨砂生产,以其出口来加紧打破敌人经济封锁。并且我们要用很大的力量,来保护这种重要的钨矿的生产。”
1932年2月12日,经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批复,中华钨矿公司在公营铁山垅钨矿的基础上正式成立,统筹兼顾苏区钨矿的开采、收购、加工和销售。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工矿国有企业就此诞生。
同年,中央苏区颁布的《矿产开采权出租办法》,允许私人资本投资开采,以此推进矿产增产,发展社会经济。
1933年,中华钨矿公司所属公营钨矿开采、合作社收购的钨砂,总量比1932年增加了将近4倍,仅铁山垅和盘古山二矿的产量,就由1932年的648吨上升到1753吨,小龙钨矿开工当年即达47吨。截至1934年10月,中华钨矿公司共开采、收购钨砂4193吨。
毛泽东曾指出:“苏维埃有计划地组织对外贸易,并且直接经营若干项必要商品的流通,如食盐、布匹的输入,粮食与钨砂的输出,以及粮食在苏区内部的调剂等,现在是异常需要的了。”
为保障红军供给,中央苏区组织提升钨砂产量,通过红色贸易收入大量银元,换取紧缺物资。在当时,钨砂开采成为苏区唯一的重工业,中华钨矿公司为苏区提供70%的财政支撑和经济保障,成为红色政权的经济命脉,帮助几百万军民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
从历史视角来看,矿山是产业工人最集中的地方,矿工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典型代表。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挺身而出,团结和领导包括地矿工人在内的广大无产阶级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此间,矿业工人为早期中国工人运动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也为中国共产党输入了优质血液。而黄金、钨矿等矿产资源也在国内革命战争中起到关键作用,为革命提供了重要财政支持。
转载请注明来源
作者:刘晓慧
文字编辑:赵玲玲
新媒体编辑:刘川
i自然全媒体
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标注来源:i自然全媒体
i自然投稿邮箱:mnrnews@163.com
来源:i自然全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