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结果还真是——他们从排水管道里拽出来一个浑身是血的老人,头发乱糟糟,脸上全是泥。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那天的天还没亮,米苏拉塔的街头已经乱成一锅粥。
几个年轻人冲进一处废弃建筑,听说里面藏着一个“大人物”。
结果还真是——他们从排水管道里拽出来一个浑身是血的老人,头发乱糟糟,脸上全是泥。
有人认出来了:“是他!是卡扎菲!”
这事儿听起来像电影,但是真实发生在2011年10月20日。
一国之君,就这么被拖着走了几十米。
周围围着一群人,有的高声叫喊,有的举起手机拍照。
卡扎菲呢?抬起手,擦了擦眼角,低声说:“我是你们的父亲。”但那会儿,没人再听这句话了。
说起来,这个结局其实埋了很久了。
卡扎菲掌权42年,在利比亚算是翻天覆地的存在。
他年轻时是个理想主义者,搞过政变,写过理论,还真把利比亚从一个国王统治下的偏远国家,变成了全非洲人均最富的国家之一。
但问题也在这儿。
利比亚看上去富了,底子却一直虚。
说白了,是靠石油撑起来的“繁荣”。
医疗教育免费不假,但资源分配极不平等。
最底层的民众,尤其是边远部落的,连干净水都喝不上。
卡扎菲家族却住在金碧辉煌的宫殿里,奢侈得不像话。
他不是没想过“统一”。
搞过阿拉伯世界的大一统,后来又琢磨“非洲合众国”。
但利比亚这个国家,从头到尾都没真正统一过。
历史上被奥斯曼、意大利、英国轮番统治,1951年才独立。
独立后也不是一个整体,而是一堆部落勉强拼凑起来的。
这就带来一个麻烦:卡扎菲不靠武力镇着,根本压不住局面。
他确实做了不少“国家项目”,修了路、建了医院,还打着“人民主权”的旗号。
但实际情况是,老百姓从头到尾没怎么参与过国家事务,声音也传不到上层。
外交上,他也很有一套。
一上台就把美英赶出利比亚,没多久就靠上了苏联。
那时候西方国家拿他没辙,主要是怕他把石油全封了。
可苏联一解体,他就成了孤家寡人。
接着又想和西方修复关系,态度一会儿亲美、一会儿反美,谁也不敢真信他。
有一次,为了讨好美国,他把和中国、巴基斯坦的核合作消息捅到了联合国。
还在台湾问题上踩线,跟台北保持“非官方关系”。
这下好了,五大常任理事国,他一个不落全得罪了。
法国那边更微妙。
当时的法国总统萨科齐,本来是可以跟利比亚合作的。
结果卡扎菲儿子拿着萨科齐女友的艳照,当着法国人的面炫耀,直接把两国关系彻底搞砸。
再加上卡扎菲反对“地中海联盟”,还拉着其他国家一起不加入,法国憋着一口气,终于逮着机会出手。
2010年末,“阿拉伯之春”从突尼斯烧起来。
利比亚的火点得不慢。
那时候利比亚内部早就怨声载道。
卡扎菲选择硬压,派兵镇压抗议,结果越压越乱。
美、英、法出兵介入,北约空袭打得他措手不及。
政权很快失控,他开始逃亡。
最后一次露面,是在家乡苏尔特附近的一处排水管道里。
有人说他那时候已经负伤。
身边只有少数贴身护卫。
等被发现时,已经无路可走。
有士兵认出他,举起手机拍视频。
卡扎菲那句话就在这时候说的:“我是你们的父亲。”但那句话一出口,四周是嘲笑、辱骂、推搡。
没有人停下来。
后来他被带走的过程中,不断被打,被踢。
有人朝他开了枪,也有人说他是死在混乱中。
真相已经模糊了。
但可以确定的是——他不是在审判中走完生命最后一程,而是乱军之中被打死的。
更讽刺的是,他的尸体后来就摆在米苏拉塔的一个冷藏柜里,供人围观好几天。
有人拍照留念,有人吐口水。42年的统治,最后换来的就是这个下场。
那之后,利比亚没有迎来稳定。
政权更替频繁,武装割据严重,首都的控制权都几次易手。
联合国承认的政府,有时连机场都管不住。
曾经非洲最富的国家,如今和索马里差不多。
萨科齐后来也出事了。2018年他被查,说是竞选时收了卡扎菲的钱。
调查持续了好几年,媒体翻出不少旧账。
但卡扎菲早已不在,很多事儿说不清楚了。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那样喊他“民族之父”了。
参考资料:
Mahmoud Jibril, Libya: From Colonization to Revolu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3.
Dirk Vandewalle, A History of Modern Liby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2.
Human Rights Watch, Death of a Dictator: Bloody Vengeance in Sirte, 2012.
Jean-Pierre Filiu, The Arab Revolution: Ten Lessons from the Democratic Uprisi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利比亚局势特别调查报告》,2012年。
来源:烟波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