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0日,罗永浩发博公开吐槽连锁餐饮品牌西贝:“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希望国家尽早推动立法,强制饭馆注明是否用了预制菜。”
9月10日,罗永浩发博公开吐槽连锁餐饮品牌西贝:“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希望国家尽早推动立法,强制饭馆注明是否用了预制菜。”
9月11日晚间,西贝创始人贾国龙接受采访时表示,西贝门店没有一道是预制菜。
9月12日起西贝全国370家店全部开放,任何人都可以到西贝任何一家门店的厨房参观。同时,贾国龙还表示,罗永浩表达了对预制菜的不满,把话说得很极端,对西贝的商誉影响很大。公司会走法律程序,一定会起诉罗永浩。
此后,罗永浩11日晚间再发布微博回应称,“好,来吧,如果不是预制菜,那就太牛了。能把现做的菜做得全是重新加热的味道,这肯定是高科技了。”
罗永浩还发布10万元悬赏,公开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真凭实据”。对于贾国龙的起诉言论,罗永浩称,“嗯,我准备好了。这件事不管官司结果怎么样,我相信都会客观上对中国预制菜领域的消费者知情权,甚至是相关的立法,做出一些实际的贡献。”
那么,预制加工过的菜是不是预制菜?究竟什么是预制菜?当前预制菜的国家标准是什么?
西贝自称没有一道菜是预制菜,根据国家标准是否属实?
2024年3月21日,市场监管总局、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预制菜范围,对预制菜原辅料、预加工工艺等进行界定,并明确了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使用预制菜明示等内容。
《通知》明确,预制菜也称预制菜肴,是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调味料等辅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如搅拌、腌制、滚揉、成型、炒、炸、烤、煮、蒸等)制成,配以或不配以调味料包,符合产品标签标明的贮存、运输及销售条件,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预制菜不包括主食类食品。此外,《通知》中也规定预制菜不添加防腐剂。
在新的定义下,预制菜的范围和以往行业通用分类相比,发生了较大变化,尤其是明晰了中央厨房模式下预加工的界定范围。
仅经清洗、去皮、分切等简单加工未经烹制的净菜类食品,属于食用农产品,不属于预制菜。速冻面米食品、方便食品、盒饭、盖浇饭、馒头、糕点、肉夹馍、面包、汉堡、三明治、披萨等主食类产品不属于预制菜。不经加热或者熟制就可食用的即食食品,以及可直接食用的蔬菜(水果)沙拉等凉拌菜也不属于预制菜。
这意味着,消费者印象中的即食和即配类产品将不再属于预制菜范畴。
以西贝为例,贾国龙在此次采访中指出,西贝的中央厨房预加工,配送到门店的原料例如毛菜(带泥带土)预加工成净菜、羊排切割成标准形状等。预制和预制菜是两回事,预制是提前加工、预加工。预制菜是成品,是将熟食加工好冷冻,再拆包装后加热直接食用。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大众对预制菜概念的普遍认知,与预制菜国家标准中的定义可能存在差异。
9月11日晚间,罗永浩微博贴出两张网友提供的图片,其中显示为堂食袋装的焖饭牛肉包和椒麻鸡。不少网友评价,这不就是大众所认知的预制菜?也有网友称,西贝这是钻了国标预制菜定义的空子。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大家更接受现制的食品,而对于预加工或者工业化的产品有天然的抗拒,尽管在品质上并没有问题。而对于好吃难吃的评判,属于个人口味范畴,企业可以合理接受消费者的建议。
西贝后厨开启直播
对于价格问题,西贝也回应了定价合理,这是在强调自身的食材品质和所提供的价值。餐饮企业在定价时会综合考虑食材成本、运营成本、品牌价值等多重因素。
830元15个菜到底贵不贵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一直以来争议不断的预制菜是否明示一事,前述《通知》中也作了回应,要求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贾国龙在采访中还指出,对于推广预制菜明示是个很好的举措,也是一个诚信的行为。但如果本身自己不是预制菜,没有必要明示强调自己非预制菜。
罗永浩与贾国龙这场预制菜口水仗中,吸引了不少“看客”。但事实上,消费者在意的,可能不是那些复杂定义。消费者评判一顿饭优劣的核心标准,可能是菜品入口的那一瞬间,是否好吃、新鲜度如何、是否无添加、价格是否能接受等。
来源:时代邮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