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农民又迎来致命一击,不光大豆卖不出去,高粱中国也不买了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12 17:37 1

摘要:特朗普上台后,本想用关税把中国“按在桌面上”,结果却把美国农民推到风口浪尖:大豆卖不动,高粱被替代,十五年苦心经营的中国市场眼看要拱手让人。这不是一场偶然的贸易波动,而是一次由政策误判引发的产业迁徙——当你把农业当成政治筹码,收场往往是“种子成了骰子、收获却是

特朗普上台后,本想用关税把中国“按在桌面上”,结果却把美国农民推到风口浪尖:大豆卖不动,高粱被替代,十五年苦心经营的中国市场眼看要拱手让人。这不是一场偶然的贸易波动,而是一次由政策误判引发的产业迁徙——当你把农业当成政治筹码,收场往往是“种子成了骰子、收获却是荒地”。

路透社的信息先落地:巴西农业部官员透露,中国已正式批准进口巴西高粱,首批货物预计今年装船。这一纸许可的含义再清楚不过——美国高粱在亚洲、尤其在中国的“长期主供”位置,迎来一个可直接替代的对手。

中国市场对白酒酿造和饲料生产所需的高粱需求常年庞大,过去近九成高粱进口来自美国,如今供应格局被按下重排键。堪萨斯州农民、全国高粱生产者组织前主席克雷格·米克尔的感叹道尽现实:“我们花了15年才在中国建立起可靠的市场,如今全都白费了。”

为什么是巴西接棒?首先,政策风险让美国“好产品也不再好买”。关税博弈把农产品变成随时可能断供的变量,中国必须为供应稳定兜底,哪怕特朗普日后在关税上“回头”,信任也不可能在短期内修复。其次,巴西的性价比越来越“真”:土地与劳动力成本更有优势,近年港口与航运体系持续扩容,物流效率明显改善,供应的确定性和价格的可预期性同时上升。

对买方来说,这就是更稳、更省、更安全。再补一层背景:自2018年贸易摩擦加剧以来,美国对华大豆出口屡遭波动,美国政府不得不多轮动用农业补贴给农民“止血”,而中国则加速从巴西、阿根廷等地分散采购,供应链去单一化成为共识。

其二,高粱的产业用途决定了中国对“稳定”的偏好:一端连着白酒粮,一端连着饲料粮,任何供应端的情绪化风险都会放大为价格与产能的波动。

其三,美国高粱主产于堪萨斯、得州等地,巴西近年来在中西部快速扩种,叠加远洋散货航线常态化与本币结算工具更便利,使得“从地里到港口再到中国码头”的整条链路在成本—风险曲线上更优。

当原因摆平,再看美国农民正面对的“现实账本”。大豆端,自关税政策实施后,中国逐步减少自美采购,转向巴西深度合作。今年美国大豆进入收获季,却普遍“有粮无单”,交易商与分析师直言错失了至少数十亿美元的出口订单,豆农压力陡增。

高粱端,去年美国高粱产量中相当部分依赖出口消化,中国是关键去向;但截至今年7月,美国对华高粱出口从去年同期的一百四十多万吨跌到8.2万吨,降幅高达95%。当下中国又找到价格更优、稳定性更强的替代供应商,美国对华高粱出口量进一步“逼近零”的路径几乎已写在趋势线上。

这不仅是几笔订单的流向变化,更是格局的位移。中国正在完成农产品进口的多元化拼图,削弱美国在关键品类上的议价筹码;即便未来美方想再以“农业牌”施压,中国也有充足的替代阀门,不会轻易被“卡脖子”。

与巴西的耦合更深,意味着中国在南美的经贸纵深进一步打开,产业链的外延与战略安全边际同时扩张。补一句更大的图景:巴西已长期是中国最大的单一大豆供应国,中巴农贸走廊与基础设施对接让“粮—港—船—厂”的链路更顺滑,这种结构性优势不是一两季价格波动就能逆转的。

回望来路,这场“自伤型”博弈并不难理解:当贸易政策频繁“翻台”,市场就会用脚投票,去寻找可预期的对手盘。美国大豆与高粱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大概率还会继续下行,农民看着十五年辛苦耕耘的渠道被巴西替代,愤懑可以理解,但商业逻辑从不讲感情。对中国而言,这是一次被迫而成的升级——把风险摊平,把供应兜牢,把价格压实。

最后做个不太激烈的判断与建议:关税可以拉选票,但拉不回丢失的信任;补贴能缓冲一时,却兜不住产业的长期迁移。若美国真在乎“从土地到餐桌”的韧性,就该把农业从政治牌桌上挪开,让价格和效率回到前台。对中国来说,坚持多元化、稳定化的进口策略,把“白酒粮”和“饲料粮”的安全阀握在自己手里,这才是比任何口水战都更可靠的胜局。

来源:乔川同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