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不要向别人诉苦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12 19:41 1

摘要:一位中年女性吐槽自己活成了现代版的祥林嫂,总是忍不住向别人诉说生活里接二连三的不顺心事儿,还有职场上的各种不如意……

原创十点邀约作者十点读书

2025年09月12日 18:30山东

十点读书雅君

将在09月17日 19:00 直播

预约

溯源大兴安岭,野生蔓越莓采摘季

十点读书雅君

将在09月18日 19:00 直播

预约

溯源塔河|赏北国风光,寻山野馈赠

▼点下方播放按钮收听十点主播闻悦朗读音频

永远不要向别人诉苦,十点读书,11分钟

前阵子,在知乎上看到这样一则帖子。

一位中年女性吐槽自己活成了现代版的祥林嫂,总是忍不住向别人诉说生活里接二连三的不顺心事儿,还有职场上的各种不如意……

祥林嫂本是鲁迅小说《祝福》的主角,如今却成了“抱怨”的代名词。

少时读《祝福》,看到祥林嫂不停向别人诉说着儿子被狼吃掉的悲惨遭遇时,可怜的同时又对她有几分厌烦。

多年之后,随着阅历的增加,我不禁顿悟:

祥林嫂的诉苦也是一种自救,只是用错了方法。

抛开特殊的时代背景,内核缺失才是其悲剧的根源。

作家冯唐说:

每个人都要有个笃定的核,这样在宇宙间,才不易被风吹散。

内核强大的人,可以心无旁骛地做自己,如同拥有了定海神针,任凭波浪滔天,自可坚如磐石。

读懂《祝福》,你会明白:

不管身处哪个时代,内核强大,都是一个女人最大的底气。

祥林嫂年幼时,是名童养媳,后来丈夫早逝,婆婆便盘算着把她卖掉,用她换钱给小儿子娶媳妇。

不愿被卖的祥林嫂只能逃到陌生的鲁镇做女工。

可三个月后,她还是被婆家五花大绑,塞进花轿,抬进了位于深山野墺里的一个小山村。

这次,祥林嫂算是交了好运,男人能干,对她也好。

祥林嫂嫁过来的年底,就生了个儿子。

可,天有不测风云。

几年后,祥林嫂的第二任丈夫因风寒去世,紧接着3岁的儿子命丧狼口,大伯哥收走了她的屋子。

为了养活自己,她只好第二次来到鲁镇做工。

再次来到鲁四叔家的祥林嫂与之前判若两人。

她变得木讷、呆板,开始一遍又一遍地向别人诉苦:

我真傻,真的,我单知道冬天野兽在山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

麻绳专挑细处断,厄运专找苦命人。

原来,在春末的一天早晨,祥林嫂在屋后劈柴、淘米,儿子阿毛坐在门槛儿上剥豆。

米下了锅,要蒸豆的时候,她才发现儿子不见了,豆子也撒了一地。

可怜的阿毛此刻正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脏已经被狼吃空了。

儿子被狼吃掉这件事,像是插入祥林嫂心窝的一把尖刀,她在痛苦的同时也陷进了深深的内疚中。

她的诉苦是期待,是求助,渴望别人给予她一次认真的回应,告诉她:

孩子没了不怪你,这是一次不可避免的突发事件。

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

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

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在这个世界上,路要自己走,事要自己扛,苦难,要自我治愈。

如祥林嫂一般渴望被看见、被同情、被理解的依赖心理,本质上都是“向外求”。

外求于人,如缘木求鱼,内求于己,才是救赎之道。

唯有向内探索,启动自愈力,心里的结,才能被一点点解开,命运的坎,才会被一道道跨过。

弘一法师曾说过:

人要有翻篇的能力,不依不饶就是画地为牢,困不住别人,却困住自己。

一味沉浸在过去的痛苦中,就如同给自己戴上了沉重的枷锁,无法迈向新的生活。

祥林嫂不就是如此吗?

她反复向人们诉说着儿子阿毛被狼吃掉的悲惨往事,一次又一次地“品尝”那锥心刺骨般的痛楚。

祥林嫂就像困在黑暗里的迷途羔羊一样,不断地在原地打转。

一开始,她的故事常常引来三五个人来听,有些女人边听边掉泪,最后还不忘叹息一番,评论几句。

然而,听得次数多了,人们也就烦了。

祥林嫂的悲哀经大家咀嚼鉴赏了许多天后,终于成为了被厌烦和唾弃的渣滓。

她的痛苦并没有找到宣泄的出口,反而在不断撕扯中,“伤口”变得越来越难以愈合,生活的希望也越来越渺茫。

深陷精神内耗的祥林嫂手脚也不像先前那样灵活了,记性也变得很差,死尸似的脸上又整日没有笑影。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思维反刍,是指个体在经历负面事件后,对事情的前因后果以及自身情绪的消极思考。

祥林嫂就是掉入了反刍思维的陷阱里。

她日夜想着:

如果当初我不让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就好了;

如果我能早点叫他,就可以避免悲剧了;

如果我知道春天村里也会有狼出没;如果……

苦难越嚼越痛,忧伤越品越多。

正如莫言在其著作《生死疲劳》中写道:

世事犹如书籍,一页页被翻过去。人要向前看,少翻历史旧账。

人生这本书,翻过一页,才能书写另一页。

每个人的经历都埋有伤痕,及时翻篇,是对苦难最彻底的告别。

不纠结于过往,不沉溺于苦痛,唯有轻装上阵,方可自在前行。

年终岁尾的祭祀是四叔家里的大事。

祥林嫂先前最忙的时候就是祭祀,然而这回却清闲了。

四婶连祭祀用的器具都不让她碰,祥林嫂整日唯一可做的事就是坐在灶下烧火,对此她心中充满了疑惑。

直到那天,鲁家的临时女工——柳妈的一番话让祥林嫂误以为自己找到了答案。

一日,她对祥林嫂说:

你一女嫁二夫,落得一件大罪名,死后到阴司,要被锯成两半分给两个男人。

你不如去土地庙捐一条门槛当做替身,供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了死去受苦。

祥林嫂听后惊恐不已,感叹自己活着时已百般艰难,难道连死后也不得安生吗?

她听从了柳妈的建议,用忙活了一年的工钱,去镇西头的土地庙捐了一条门槛赎罪。

然而,四婶依然不准祥林嫂插手祭祀的活计,镇上的人们也依然对她冷嘲热讽。

残酷的现实将祥林嫂心里好不容易燃起的一点希望击得粉碎。

她这才意识到,自己恐怕永远也洗不清这一身的罪孽了。

从此,祥林嫂的精神世界开始全面坍塌,俨然成了一具行尸走肉,后来又被赶出鲁家,成了一名乞丐。

她最终没有逃脱惨死的命运,在新的一年祝福礼中,在毕毕剥剥的鞭炮声中,祥林嫂悲苦的一生画上了句号。

人生无判官,生活莫越界。

鲁家认为祥林嫂是不详之人,禁止她插手准备福礼的活计;

鲁镇人认为她克夫,对她冷嘲热讽;

柳妈说她是戴罪之身,要捐门槛赎罪。

那些自以为是的人,往往爱用以一己之私度量他人,这正是人性荒野中滋生的恶之花。

面对指指点点,祥林嫂最应该做的是学会课题分离,屏蔽外界的声音。

然而,可悲的是,她反而将他人对自己的谴责和批判,内化为自己的过错,使自己成了自己眼中的罪人。

哲学家罗素说:

屏蔽力是一个人的顶级能力,任何消耗你的人和事,多看一眼都是你的不对。

虽然我们无法左右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但却可以选择性地关上心门。

你无需向谁证明什么,只需抵御外界的干扰,专注自我成长。

100多年了,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从未远离过我们。

今日女性的处境固然与当初的祥林嫂大不相同,然而一些人的灵魂深处依旧被同样的枷锁所束缚。

她们受到伤害时,总是寄希望于救世主,缺乏自愈力;

她们遭逢变故时,一味沉浸伤痛,没有翻篇力;

她们与人交往时,不断与烂人烂事纠缠,缺失屏蔽力。

无论哪个年代,千方百计让自己强大起来,都是一个女人成长的必修课。

正如郭晶晶所说:

我相信,不管身在哪个领域,无论是职场或家庭,只要能稳住自己的核心,就能活得既淡定又强大。

拥有了强大的精神内核,才能看得明白,活得通透,远离命运危局。

余生,愿我们都能无惧人生的风浪,做生活的强者。

来源:安徽乡村振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