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15日下午,中国国家画院创研规划处处长袁学军,在中央文化和旅游干部管理学院为国家艺术基金“新时代青年美术评论人才培训”项目学员授课,现场讲授了主题性绘画的创作理念与实践方法。
讲座现场
8月15日下午,中国国家画院创研规划处处长袁学军,在中央文化和旅游干部管理学院为国家艺术基金“新时代青年美术评论人才培训”项目学员授课,现场讲授了主题性绘画的创作理念与实践方法。
授课老师与学员合影
讲座现场
袁学军从中国绘画的历史脉络出发,梳理了从魏晋南北朝朝到宋元明清绘画艺术的发展轨迹,强调了“形神兼备”与“文人画”在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地位。他表示,中国传统绘画不仅是艺术表现,更是民族精神与文化品格的体现。中国画创作应以“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为指导,追求笔墨与时代精神的融合。
在主题性绘画创作方面,袁学军分享了自己的实践经验。他以大运河主题创作为例,阐述了选题的产生过程,强调了时代精神、社会人文与自然历史在选题中的重要性。他表示,创作者应深入实地考察,获取一手材料,将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以生动的画面展现时代风貌。
随后,袁学军详细介绍了主题性绘画的创作流程,包括画面规划、草图生成、正稿创作等环节。他表示,画面规划应全面考虑材料、构图、手法、色调等要素,注重画面的整体性和氛围营造。在创作正稿时,要选取独特视角,把握画面的虚实关系,使作品既有艺术感染力,又具思想深度。
袁学军还分享了自己在款识题写方面的心得。他认为,款识不仅是作品的补充,更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介绍了篇章式和穷款式的款识形式,并指出款识内容应包括叙事、诗歌、文记以及创作的时间、地点和姓名等信息,以增强作品的文化内涵。
在授课过程中,袁学军结合自己的作品《千年大运河》《庐山》《中轴之美》等,深入讲解了主题性绘画的创作理念与实践技巧。他的讲解既有理论深度,又具实践指导性,为学员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思路。
学员提问与分享现场
最后,袁学军在与学员的交流中讲道,主题性美术创作要以主题为导向,通过集体调整和准备,让画面更生动;探讨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提出筑牢主线、展现民族现代化进程和成就两个方向。他还点明画家和理论家的双重角色,并鼓励学员在创作和实践中构建自洽的理论体系。
摄影 | 刘科瑶制作 | 殷 铄、刘根源校对 | 安亚静初审 | 殷 铄复审 | 马子雷终审 | 陈 明来源:中国美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