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才融合再升级 成都市新津区如何构筑高水平人才新高地?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12 21:06 1

摘要:时间已近中午,成都市新津区健康食品产业园内热闹非凡。来自成都绿色食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及高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的代表们,正就园区产业人才引育热烈讨论和交流,一旁的政策咨询台和直播带岗区内,工作人员正在对人才就业、购房、创新创业等方面的政策进行现场解答。这是9月

时间已近中午,成都市新津区健康食品产业园内热闹非凡。来自成都绿色食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及高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的代表们,正就园区产业人才引育热烈讨论和交流,一旁的政策咨询台和直播带岗区内,工作人员正在对人才就业、购房、创新创业等方面的政策进行现场解答。这是9月12日,在新津举行的“立园满园·聚才强企”2025成都市产业园区人才洽谈对接会绿色食品专场活动的生动一幕。

人才是第一资源。今年6月,四川省印发《关于支持成都做优做强极核功能 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支持成都承接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建设国家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在当前城市竞争已从单一的政策、资金较量,转向综合性的人才生态比拼的背景下,新津区积极融入全省全市人才发展布局,聚力产才融合发展,加速构筑高水平人才高地,把人才资源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活动现场,新津推介了“津英人才3.0”政策,联合江南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成都希望食品有限公司等成立了成都市绿色食品产业链人才服务联盟,启动建设绿色食品产业研究院……一系列动作背后的更深层逻辑,是新津区人才工作从传统的“筑巢引凤”模式,向构建“产才融合”全生命周期服务生态体系的加速跃迁。

精准匹配供需

产才融合助力优势产业升级

食品产业是永不落幕的朝阳产业。

作为“天府粮仓”核心区,成都拥有千亿级绿色食品产业集群,聚集绿色食品规上工业企业470家,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1595.2亿元,规模居副省级城市第4位。

新津是成都市绿色食品精深加工产业链主承载地。自1992年中国第一家民营企业集团——希望集团成立以来,绿色食品一直是新津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目前,新津已聚集希望、中粮、华润怡宝等企业100余家,形成集“研发、种养、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2024年,新津绿色食品产业实现产值172亿元,规模居全市第一,预计今年产值将突破200亿元。

产业规模扩张,对产业人才引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过程中,简单的人才数量堆积已无法满足产业升级需求,要形成比较优势,就必须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化。对此,成都当前正聚焦发展所需引育壮大一流人才队伍。围绕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完善产学研相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效。同时灵活采取以才引才、平台引才、柔性引才等方式,大力集聚高端人才、引进顶尖人才。

这样的思维也直观体现在新津此次专场活动中——政府、企业以及校地合作学校、金融机构等代表齐聚,共谋人才与产业的协同发展。

会上,中粮生化、沈师傅食品、成都伊藤洋华堂、中石油四川分公司等企业分别就原料采购、产品销售、品牌推广进行充分沟通洽谈,供需双方代表进行现场签约,采购总金额超2.5亿元。产业对接的同时,人才引育更是“重头戏”。成都市绿色食品急需紧缺人才目录、产业人才需求清单的发布打破“信息差”,让人才供需两端能够有的放矢地进行精准链接。而现场正式成立的成都市绿色食品产业链人才服务联盟,则汇聚了江南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高校资源,将通过政校企三方联合发力,进一步加强对产业人才的招引和服务力度。

全面细致的人才目录、多方联动的服务联盟,构成了产业与人才的精准匹配机制。实际上,贯彻这样的理念,在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过程中,新津已经形成了常态化的服务模式。

“我们组建了人才用工专班,聚焦重点产业,开展人才结构和用人需求调研,按学科专业、人才类型等梳理企业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建立企业人才需求台账并动态更新。同时深化校企人才合作,推动‘科技副总+产业教授’人才互聘,加快创新人才和专业人才联合培养,促进校企联合技术攻关、产品研发和成果转化。”四川成都新津经开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作为新津的先进制造业主承载地,新津经开区的产才融合实践是整个新津区的缩影。数据显示,去年以来,新津区新培育国家、省、市级高层次人才18人,同比增长64%;举办“蓉城英才荟”等各类招聘活动250余场,累计招引人才5700余名;打造“天府技能小镇”等3个“技能四川”重点项目,培育技能人才8600余人。

当产业升级与人才需求形成前所未有的深度耦合关系,新津正致力于实现人才供给与产业迭代同频共振,让人才引育成为产业从规模领先向质量引领跨越的核心抓手。

科技创新引领

以人才引育滋养城市长远发展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经济全球化表面上看是商品、资本、信息等在全球广泛流动,但本质上主导这种流动的力量是人才和科技创新能力。

今年6月举行的成都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就曾提出,“充分发挥国家实验室、大院大所等对高端人才的集聚优势,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培养造就更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对于新津而言,人才引育显然也并非孤立的引才留才,其最终目的之一,在于通过人才这个核心要素,实现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从而孕育出驱动城市长远发展的可持续竞争力。

在本次专场活动上,新津区绿色食品产业研究院的启动引人关注。这是新津区坚持平台建设与人才引育协同推进,不断扩大人才聚集规模和创新资源承载能力的又一重要进展。

今年以来,新津积极搭建校地协同创新平台,以天府创智湾为依托,打造健康食品科技创新中心,推动产业从“规模扩张”迈向“质效双升”。中国农业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成都)、江南大学健康食品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四川农业大学天府头雁新津技术转移中心、省轻工院健康绿色食品联合检验实验室成为首批入驻的高能级创新平台。

此次启动的新津区绿色食品产业研究院,将浙江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的科研力量直接导入产业前端,通过“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将技术成果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未来将有效提升新津产业核心竞争力。

而在另一头的企业端,新津也致力于建设企业研发创新平台,大力推动科技型企业创新研发提能。“近三年,全区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6家,年均增幅达33.3%,省级企业创新平台从38家提升至73家,年均增幅达27.3%。同时,通过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创新转化体系,近三年推动省市级孵化载体从1家增至6家,在孵企业团队超164个,吸纳创新创业人员超1000人。”新津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如今,人才正重塑城市竞争力、重构城市产业。城市抢人政策升级背后,其实是对未来产业主导权的争夺。从这个意义上讲,城市之间想要争抢的不仅是人才,更是人才背后的产业发展和城市未来,加速引聚和服务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谋势而动,应势而为,新津也在“津英人才3.0”政策中“全力出击”。一方面突出“院士领航”建平台,每年补贴最高200万元,鼎力支持院士领衔打造产业创新平台,带动前沿攻关与人才集聚,大力培育园区提质增效“强引擎”。另一方面力促创新成果转化,提供最高40万元助跑资金,支持人才来新津转化创新成果,并提供最高60万元发展资金,提供办公场地、资源链接等支持,鼓励双创大赛获奖项目在新津落地,促进新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优化人才环境

构建全生命周期服务生态

8月底公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提到,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

从城市高质量发展视角看,人才服务也需要坚持需求导向,建立全方位服务生态,既要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通过政策创新打破人才流动、评价、激励中的壁垒,为不同领域人才提供精准的发展机会,又要通过打造高品质的生活环境、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让人才获得归属感,提升城市竞争力与凝聚力,以人才价值的充分释放激活城市发展的核心动能。

今年以来,成都市委人才办结合成都“9+9+10”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精准制定各类人才政策,构建人才生态,切实为高质量建设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提供有力人才保障。与此同时,成都各区(市)县也先后出台相关人才政策。

本次专场活动上重点推介的“津英人才3.0”政策,即是新津以人为本聚才留才,进一步优化人才环境的重要举措。此次政策紧扣绿色食品、轨道交通、新能源等主导产业图谱,构建完善“高端引领、青年支撑、技能夯基”的全链条人才支持体系。

据悉,政策提出对引进顶尖科学家、产业领军人、技术突破者等高端人才的用人主体,给予最高300万元/人的引育补贴,领航产业发展。同时,大力集聚青年精英人才,最高支持12.3万元,精心铺设从“校园”到“职场”的成长快车道,全程赋能实习求职、入职竞业、学习深造等。此外,还提出最高支持12万元,鼓励技术技能人才到新津就业成长、提能晋级。

当然,只靠这些还远远不够。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曾指出,当前城市“抢人大战”已经全面升级为以全生命周期服务和产业深度绑定为核心的高级阶段,引人政策从“用补贴买简历”转向“用生态换扎根”。换言之,打造良好人才生态,将是接下来城市吸引人才必须做的事。

对此,新津在“津英人才3.0”政策中给出了回应,鼓励人才扎根发展。政策不仅关心关注人才求职创业、安居落户等人生大事,给予最长6个月“免费入住驿站+房费减半优惠”、最高15万元“津英人才房票”支持,还聚焦提升人才服务品质,优化人才公园、人才服务站等线下场景。值得一提的是,政策加大了政治引领、政治吸纳力度,将优先推荐人才参选“两代表一委员”,持续构建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风尚。

“2024年以来,新津以持续擦亮‘有需必应、无事不扰’营商环境品牌为抓手,不断优化人才服务环境。强化人才政策支持,优化‘津英人才通’平台,在全市率先实现‘政策找人才’,推动人才引育、人才安居等政策‘免申即享、易申快享’,累计惠及人才5000余人次。通过优化‘津英人才金卡’服务,提供景点游览、购物消费等20余项人才专属福利,服务人才2万余人次。”新津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吸引人才只是第一步,留住人才才是核心竞争力。新津深谙此道,正着力将人才工作从单一的引才政策,拓展为全方位、全链条的服务品牌。随着此次专场活动上,四川成都新津经开区人才服务站正式授牌,新津“人才全生命周期服务”生态体系将进一步完善,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筑牢“人才底盘”。

诚然,人才引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保持长期的战略定力。或者也可以说,人才战略本质就是经济战略。因此,随着成都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当新津将目光放得更长远,前瞻布局人才战略、夯实人才基础、筑牢人才高地,其势必为推进“立园满园”行动,助力成都加快建设“三中心一基地”贡献更多新津力量。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