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心跳骤停后,不应该立即冠脉造影?ESC最新研究给出答案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2 21:08 2

摘要:对于成功复苏的院外心脏骤停(OHCA)患者,若心电图未提示ST段抬高,是否应当立即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AG)?这一直是心血管急危重症领域的重要争议。在202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年会上,来自德国莱比锡心脏中心的Steffen Desch教授公布了一项令人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临床决策需权衡利弊。

用药小妙招

撰文:Moon

对于成功复苏的院外心脏骤停(OHCA)患者,若心电图未提示ST段抬高,是否应当立即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AG)?这一直是心血管急危重症领域的重要争议。在202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年会上,来自德国莱比锡心脏中心的Steffen Desch教授公布了一项令人瞩目的Tomahawk试验亚组分析结果,为该问题提供了关键性证据。

这一Tomahawk试验突破常规,将年龄作为核心变量,深入剖析了不同年龄段OHCA患者接受早期冠脉造影的获益与风险。其结果不仅回应了“立即还是延迟”的临床抉择难题,更指向了日益突出的现实问题:在老龄化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如何为高龄心脏骤停患者制定合理的介入治疗策略?

图1

颠覆认知:造影时机“并非关键”

Tomahawk试验共纳入529例成功复苏的OHCA患者,随机分为立即冠脉造影组和延迟/选择性造影组。研究的主要终点为30天死亡率,结果显示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这一发现颠覆了“越早造影越获益”的传统认知,表明在无ST段抬高的情况下,造影时机本身并非影响预后的关键因素。

Desch教授在报告中特别强调:“我们发现约40%的患者确实存在心肌梗死,理论上能从冠脉介入治疗中获益,但高达60%的患者并无心肌梗死证据。”这一数据揭示了过度医疗的潜在风险——对于非心肌梗死导致的心脏骤停,紧急造影不仅无法带来获益,还可能增加不必要的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Tomahawk试验的设计严格遵循循证医学原则,其结论与2025ESC/EACTS指南中“精准分层、避免过度检查”的理念高度一致,新指南强调对阻塞性冠心病预测试概率≤50%的患者,可采用非侵入性影像技术替代有创冠脉造影,这与试验中延迟组仅60%患者最终接受造影的实践不谋而合。

老年OHCA患者:更高的风险,更差的预后

在年龄因素对治疗效果的评估中,Tomahawk试验将纳入的529例患者按年龄划分为≤75岁组(348例)与>75岁组(181例),并针对两组患者展开对比分析(图2),其结果表明:无论是年轻患者还是老年患者,采用立即冠状动脉造影的治疗策略,均未能对30天生存率产生显著改善作用。

图2

但值得高度关注的是,年龄本身却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即便在对旁观者心肺复苏(CPR)实施情况、“低血流”时间、初始心律等可能干扰结果的混杂因素进行统计调整后,数据仍明确显示:老年患者的死亡风险是年轻患者的2倍以上(风险比HR 2.07,95%置信区间1.49-2.89,p

图3

这一年龄分层分析结果,深刻揭示了一个严峻的临床现实——老年OHCA患者正同时面临合并症负担重、骤停特征更不利、治疗风险更高的“三重挑战”。

在合并症负担方面,老年患者表现出显著差异:30天并发症数据显示(图4),老年患者的死亡或缺血性脑损伤复合终点发生率显著更高(75.1% vs 51.2%,p=0.001)。其他并发症如出血、卒中、心力衰竭再住院、肾脏替代治疗和心肌再梗死等,在老年组中也呈现数值上的增高趋势。这些数据提醒我们,年龄不仅是一个数字,更是代表着不同的病理生理状态和治疗需求。

图4

在心脏骤停特征上,老年患者的处境更为不利。数据显示(图5)他们的可除颤心律发生率更低(44.8% vs 58.8%),“无血流”时间更长(8.50分钟 vs 5.00分钟),而旁观者CPR率却更低(50% vs 63%)。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死亡三角”,显著降低了复苏成功率和后续康复质量。

图5

治疗实践中的差异同样值得关注。尽管老年患者出血风险更高,但Tomahawk试验发现他们接受桡动脉入路的比例反而更低,股动脉入路比例更高。Desch教授解释:“这可能源于术者对老年患者桡动脉穿刺难度的顾虑,但股动脉入路带来的更高并发症风险不容忽视。”这种“看似安全”的选择,实则可能增加出血等不良事件的发生。

临床启示:个体化决策至关重要

Tomahawk试验的结果及其在ESC会议现场引发的讨论,为OHCA患者的临床管理带来了三大重要启示。

院前急救是“黄金战场”。Desch教授在讨论中强调:“院内治疗往往为时已晚,改善预后的关键在院前。”Tomahawk实验数据显示老年患者旁观者CPR率显著偏低,这直接导致了更长的脑缺氧时间和更高的脑损伤风险。因此,加强公众心肺复苏培训,提高老年人群的目击者施救率,比争论造影时机更具实际意义。正如讨论中所指出的,“院前环节的每一秒都在决定患者的未来”。

个体化评估比年龄标签更重要。虽然试验显示年龄是重要预后因素,但Desch教授特别强调“生物学年龄>实际年龄”的评估理念。他举例说道:“有些80岁患者的生理状态堪比70岁,而有些70岁患者却因多种合并症显得更衰老。”因此,这种个体化评估应包括:合并症控制情况、功能储备状态、认知功能以及患者和家属的治疗意愿,而非简单依据年龄划线。

动态决策优于固定流程。Tomahawk试验中60%的非心梗患者提示我们:对OHCA患者应采用“分步决策”模式。初始评估无ST段抬高时,可先进行无创检查筛查,而非立即造影;随着临床信息增多(如排除肺栓塞、确认脑损伤等),及时调整治疗策略。2025ESC指南中“基于预测试概率的分层策略”为此提供了理论支持,对预测试概率低的患者可采用冠脉CTA等非侵入性手段替代有创造影,既保证诊断准确性,又减少并发症风险。

临床实践中,还需关注治疗技术的合理选择。Desch教授指出:“老年患者并非桡动脉入路的禁忌证,尽管操作难度可能增加,但从减少出血并发症的角度看,桡动脉入路仍应是优先选择。术者需通过技术改进克服解剖挑战,而非简单选择看似容易的股动脉入路”。

小结

Tomahawk试验结果强调了对老年人群进行个体化患者选择的重要性。临床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生物学年龄、合并症状况、功能状态和意愿,制定最适合的复苏后管理策略。在人口老龄化的今天,这项研究为我们理解和管理老年OHCA患者提供了宝贵的证据,提醒我们在积极治疗和避免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之间找到平衡点。

正如Desch教授所言:“这不是说我们不应该进行这些操作,而是应该在proceeding之前多思考一下。”

医学界心血管领域交流群正式开放!

加入我们吧!

责任编辑:银子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来源:健康传播大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