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5年全国夏粮实现稳产丰收,单位面积产量375.6公斤/亩,比2024年增加0.1公斤/亩。各地因地制宜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将“望天田”变为“高产田”,把“巴掌田”整合为“连片田”,共同绘就一幅幅丰收盛景!
仓廪实,天下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严守耕地红线,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切实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
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5年全国夏粮实现稳产丰收,单位面积产量375.6公斤/亩,比2024年增加0.1公斤/亩。各地因地制宜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将“望天田”变为“高产田”,把“巴掌田”整合为“连片田”,共同绘就一幅幅丰收盛景!
建设高标准农田和改良盐碱地,低产田变成丰产田
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陕坝镇赤峰村,碧绿的玉米叶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赤峰村村民韩双岁走到地头,拧开泵房的水肥一体化设备阀门,利用滴灌带,为每一株玉米送去所需的水分和养分。
韩双岁回忆道,过去,村里11500亩耕地盐渍化严重、田块零散,种的玉米很难成活。如今,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和改良盐碱地,昔日零散的低产田已变成集中连片、稳产高产的良田。
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了灌溉排水的能力。“以前忙活一天只能浇几亩地,现在我一个人负责管理1000亩地。”韩双岁说。今年,他把自家50多亩地全部入股了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自己则在合作社的玉米田里务工。“建设高标准农田后,节省了人工。现在我一年有分红和打工两份收入,打工预计一年增收2万元左右。”
“今年一亩地能比去年多种1000多株玉米,按照现在的长势,预计每亩增产200公斤左右。去年村民人均收入2.2万元,今年预计再增收1000元。”赤峰村党支部书记韩雪忠欣喜地表示,“这就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成效。”
在杭锦后旗,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共有44个,已完成建设52万亩,2025年将实施36.7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为保障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科技赋能,有效提升水稻的品质和效益
当一株株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稻秆,贵州省贵阳市开阳县毛云乡迎来了繁忙的收割期。种粮大户赵华看着在高标准农田里忙碌的收割机说道:“今年天气巴适,技术指导到位,是个丰收的好年头。”
好田好地种好粮,沃土良田保丰收。得益于高标准农田的建设,预计今年该乡5600亩稻田产出稻谷649.6万斤。
旱能灌、涝能排,高标准农田提升抗灾能力
河南省素有“中原粮仓”之称,中原熟、天下足。截至2024年底,河南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8808万亩,约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78%,有力支撑了全省粮食总产连续8年超1300亿斤。
近年来,河南省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全省共建设农田灌溉机井115万眼,开挖疏浚排涝沟渠24万千米,修建田间道路9.8万千米,项目区耕地质量等级平均提高0.23个等级、达到3.56,农田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防灾减灾能力显著提升。
6月17日,在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高标准农田内,种粮大户邱守先说,“虽然今年遭遇干旱,但得益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灌溉很方便。田里配套了水肥一体机、固定式喷灌和智能化控制器,2000多亩地我拿一个手机就能浇过来。小麦的亩产能达1400斤。”
河南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孙巍峰表示,当前秋粮长势总体稳定,夺取全年粮食稳产丰收,我们是有条件、有底气、有信心的。
秋风拂过广袤田野,丰收的图景正徐徐铺展。内蒙古巴彦淖尔,高标准农田上的玉米茁壮挺拔、成方连片;贵州贵阳稻浪涌动,亩产效益实现新提升;河南周口克服干旱影响,依然稳产保收——一个个来自一线的生动实践,共同诠释着高标准农田建设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深远意义。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是筑牢“大国粮仓”的关键举措,也是全面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具体行动。良田提质、节水增效、科技赋能,正不断增加我们端稳饭碗的底气。
来源:三农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