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的姨夫是实打实的抗美援朝志愿军老兵,小时候每次见到他,他都会给我们讲当年的故事。他的手背上有几道浅浅的疤,小腿留着一颗子弹的疤痕和拿不出来的弹片。每次坐飞机的时候都要跟安检人员讲明原因。
山河如愿 英雄回家
今天上午守着屏幕看志愿军遗骸回国的直播,眼泪好几次都要涌出来,为什么这么有感触?因为我的亲戚中就有一位是志愿军老兵。
我的姨夫是实打实的抗美援朝志愿军老兵,小时候每次见到他,他都会给我们讲当年的故事。他的手背上有几道浅浅的疤,小腿留着一颗子弹的疤痕和拿不出来的弹片。每次坐飞机的时候都要跟安检人员讲明原因。
说起当年在朝鲜的日子,他会下意识摩挲那些疤、他从不说自己多勇敢,只反复讲 “战友们都拼啊”,讲志愿军的意志力是 “冻不死、打不垮”。前几年他快 90 岁了,耳朵有点背,却还会拉着我们小辈的手笑:“国家没忘了我们这些老骨头,逢年过节有人来送东西,看病有专门的人帮着跑,养老的事儿也不用愁。” 那时候他眼里的光,亮得像星星,那是被国家厚待的安心,也是对当年牺牲战友的慰藉。
(姨夫背影 2008年去大连圣亚海洋世界看北极熊 留念)
可如今,姨夫已经在天津长眠好几年了。今天看着直播里桃仙机场的画面,看着那些头发花白、脊背有些佝偻的老兵,我一下子就想起了他 —— 想起他坐在藤椅上晒太阳的样子,想起他讲完故事后轻轻叹气的模样。
那些来迎接战友的老兵,脸上的皱纹里刻满了岁月,可当运 - 20 缓缓降落时,他们的眼神突然就亮了,抬手擦眼角后挺直腰板行了军礼。耄耋之年的他们站机场,等的哪里是遗骸,是当年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啊,嘴角都抑制不住的抽搐……
屏幕这头的我在哭,我知道屏幕那头,还有无数人和我一样。因为我们都懂,今天的和平盛世,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姨夫这样的老兵,是长眠的英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回来的。他们把黑暗挡在身后,才让我们能安稳地过好每一天。
仪式里还有个让我心头一暖的细节,看到了朱一龙。他之前在电影里演的志愿军李想,让多少人跟着红了眼。这次他站在接迎队伍里,没有明星的架子,只有对英烈的敬重。那一刻我忽然觉得,这就是传承啊 !老一辈用生命守护家国,新一辈用行动铭记历史,把这份敬意一代代传下去。很多网友说:“李想”迎战友回家了!
今天想把仪式里的几 个细节和大家好好说说,不是想凑热闹,是想让更多人知道,这些回家的英烈,值得我们永远记在心里;那些守护过家国的人,永远值得我们尊敬。
致敬先烈!
为何迎回志愿军遗骸无法一次性完成?
其实抗美援朝打仗的地方,主要在朝鲜半岛北边,山里、树林里、河边沟里都是当年的战场。烈士们的遗骸也散得哪儿都是,有的埋在地下老深了,有的被草啊、泥沙啊盖得严严实实,想短时间内把所有遗骸都找着,根本不可能。
挖遗骸的时候特别小心,为啥?得保护好遗骸本身,不能弄碎了,而且说不定还能找到些遗物,比如能证明身份的小牌子、衣服碎片啥的,这些都是重要的线索。所以挖的时候得按考古的规矩来,一层一层慢慢清,每一步都得记下来,特别费时间和劲儿,没法一大片一大片地快速挖。
有的还需要借助翻档案,看记录,或者问还在世的老兵,再去找线索,这可不是一下子就能找全、弄明白的,得慢慢来。所以,没办法实现一次性完成。
目前一共迎回了多少位志愿军遗骸?
截至此次第十二批迎回 30 位志愿军遗骸,加上之前的批次,总共已有 1011 位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到祖国怀抱。魂归故土,得以安息。
这次担任迎回先烈任务的飞机是什么型号?
是我们熟悉的“大胖妞”,也就是运-20!四架歼 - 20 承担护航任务。运 - 20 已经连续六年承担志愿军烈士遗骸接载回国的任务,稳稳的迎接英烈回家。
运 - 20 在这次任务中使用了 “跨江 50” 的呼号,歼 - 20 采用 “凯旋” 呼号,用心很深,饱含着对志愿军先烈们的崇高敬意。
“过水门” 有什么意义?
很多朋友可能对“过水门” 仪式不太了解。“过水门”就是以两辆或两辆以上的消防车在飞机两侧喷射水雾,形成类似 “水门” 的壮观效果而得名。在国际民航中属于高级别的礼仪,寓意为 “接风洗尘”。
它最早可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当时盟军轰炸机机组在完成一定战斗飞行后,会用消防水枪清洗飞机表面烟渍和满身灰尘的飞行员。后来逐渐演变为对重要时刻、重要人物的欢迎与纪念仪式。
我们的志愿军终于回来了!青山埋忠骨,翠柏勉英魂!
——小禾
来源:藏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