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的摘要:为规范血液透析部门(中心)的医院感染管理,预防和控制血液透析相关感染,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特制定本制度。本制度适用于本科室所有开展血液透析治疗的医、护、技及其他相关工作人员。
为规范血液透析部门(中心)的医院感染管理,预防和控制血液透析相关感染,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特制定本制度。本制度适用于本科室所有开展血液透析治疗的医、护、技及其他相关工作人员。
二、核心定义血液透析单元 (Hemodialysis Unit):一台血液透析机和一张透析床(椅)及其必备的支持设备所组成的单元。血管通路相关感染 (Vascular Access-Related Infection, VARI):与血管通路相关的感染,包括血管通路局部感染(如穿刺点感染、导管出口感染)和血流感染。隔离透析治疗:对血源性病原体(如HBV、HCV、梅毒螺旋体及HIV)感染患者,在隔离透析治疗间(区)进行专机血液透析的管理措施。标准预防:认定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预防,以防止血源性、体液传播性疾病的传播。三、感染预防与控制具体内容3.1 隔离与分区管理
血源性病原体(HBV、HCV、梅毒螺旋体、HIV)感染患者,必须在各自隔离透析治疗间(区)进行专机血液透析。隔离区与非隔离区的人员、设备和物品应严格区分。隔离区的设备和物品(如透析机、血压计、治疗车等)应专区专用,并有明确标识。隔离透析治疗间(区)的护理人员应相对固定。应设置血源性病原体结果未出的患者的急诊透析区域。3.2 手卫生要求
所有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手卫生规范。在进行各项操作时,应严格遵循以下手卫生指征:
注意:应在透析治疗区配备足够的非手触式洗手设施和速干手消毒剂。
3.3 环境、设备清洁与消毒
血液透析单元:动静脉压力传感器外部保护罩应一人一用一更换。每次透析结束后,必须对透析机表面和内部管路进行消毒。每例患者透析结束后,更换床单、被套等,并对床、床头柜等环境表面进行清洁消毒。治疗车/抢救车:治疗车每班次至少清洁消毒1次;抢救车每次使用后及时清洁消毒,备用状态下每周至少消毒1次。物体表面与地面:每班次透析结束后进行湿式清洁与消毒,遇污染随时处理。3.4 血管通路感染的预防
内瘘穿刺与连接:穿刺、与透析管路连接和断开等操作,必须严格遵循无菌技术操作原则。中心静脉导管(CVC)管理:3.5 患者管理与筛查
首次透析/转入患者:治疗前必须完成HBV、HCV、梅毒螺旋体及HIV感染的相关检查。长期透析患者:定期复查血源性病原体标志物。HBV和HCV至少每6个月复查1次;梅毒螺旋体及HIV至少每年复查1次。所有检查结果需登记并存入患者档案,对感染患者在排班表、病历中做明确标识。血源性病原体感染患者应使用一次性血液透析器。3.6 职业安全防护
工作中必须遵循标准预防原则,正确穿戴个人防护用品(手套、口罩、隔离衣、防护面罩/护目镜等)。严禁徒手接触针头等锐器,医疗废物严格按规定分类处置。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后,应立即按照GBZ/T 213要求进行紧急处理、评估和上报。四、监测要求透析用水:每月进行微生物监测(细菌菌落总数≤100CFU/mL),每3个月进行内毒素监测(≤0.25 EU/mL)。血液透析液:每月进行微生物监测(细菌菌落总数≤100CFU/mL),每3个月进行内毒素监测(≤0.5 EU/mL)。监测应每年覆盖所有血液透析机。环境卫生学:每季度对空气、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等进行微生物监测。感染监测:常规开展血源性病原体新发感染和血管通路相关感染的监测。若出现一例新发感染,应立即启动原因调查。五、相关操作流程附录A:中心静脉导管连接流程
执行手卫生,戴手套。打开CVC接头外层敷料,下方垫无菌治疗巾。螺旋式消毒导管保护帽、管夹2遍。关闭导管夹,取下并弃掉保护帽。再次消毒CVC管口。用注射器回抽2mL导管内封管液,弃去,检查有无凝血块。确认导管通畅后,连接体外循环的动、静脉管路。摘手套,执行手卫生。附录B:中心静脉导管断开与封管流程
执行手卫生,戴手套。夹闭导管夹,消毒导管接头后,与血路管断开。消毒导管管口,用10mL生理盐水脉冲式冲洗导管。遵医嘱进行肝素或枸橼酸盐封管。使用无菌肝素帽封闭管口,双层无菌纱布包扎固定。摘手套,执行手卫生。六、参考文件来源:东升健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