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辽宁区域经济/巩德彬·文/褚文强·图片报道)202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凌源第三监狱99岁离休干部郝明岐端坐于电视机前。当礼炮轰鸣、国旗升起的瞬间,郝明岐的眼睛泛起泪光,思绪飘回80年前烽火
【辽宁司法新闻】
——99岁抗战老兵郝明岐的忠诚答卷
(辽宁区域经济/巩德彬·文/褚文强·图片报道)202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凌源第三监狱99岁离休干部郝明岐端坐于电视机前。当礼炮轰鸣、国旗升起的瞬间,郝明岐的眼睛泛起泪光,思绪飘回80年前烽火连天的华北大地,也回到那段用热血守护家国的峥嵘岁月。
这位亲历抗日战争、投身解放战争,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扎根监狱系统的老人,用近一个世纪的人生,书写了“从扛枪打鬼子到扎根监狱育新人”的传奇。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他始终将“忠诚”二字刻在骨子里,让这份信仰在岁月长河中始终闪耀着动人的光芒。
烽火童年——12岁少年的抗日传奇
1939年,华北大地硝烟弥漫。在河北阜平县,一个年仅12岁的少年毅然加入晋察冀阜平县抗联区小队,成为一名“小八路”。他就是1927年出生的郝明岐。
“那时候,国家危难,哪分什么年龄大小?”郝明岐回忆道。年幼的郝明岐不仅担任了儿童团团长,为抗日队伍传送过至关重要的“鸡毛信”,还参加过攻炮楼、炸据点的战斗,后来更负责《华北晋察冀边区抗联报》报社通讯员的工作。战地条件艰苦,武器简陋,他们就自己动手造地雷。“一磺、二硝、三木炭,这就是我们制雷的土方子。”郝明岐清晰记得当年的制雷配方。
最让他难忘的,是1940年秋的“歪脖子山诱敌战”。当时日军进犯根据地,郝明岐和战友们没有硬拼,而是想出了巧计——他们把鞭炮塞进铁桶点燃,噼啪炸响的声音在山谷间回荡,像极了密集的机枪火力。这招“声东击西”果然奏效,日军被假象迷惑,竟在混乱中自相残杀。趁着敌人内讧,郝明岐和战友们借着夜色作掩护,悄悄撤离到安全地带,随后迅速与大部队汇合,按照预定计划展开合围,最终不仅活捉了日军大队长,还缴获了数门山炮。“那天我们没牺牲一个人,却打了场大胜仗!”老人笑着回忆,眼角的皱纹里满是自豪。
火线成长——从通信员到指挥员的蜕变
1944年,因作战勇敢、屡立战功,郝明岐在火线上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那天,指导员说‘党员要冲在最前面’,这句话我记了一辈子。”1946年,他被选送到华北军政大学深造,系统学习军事战术与政治理论,从敢打敢冲的小战士成长为懂战术、会指挥的指挥员。
毕业后的郝明岐返回前线,参加了攻打山西应县的战斗。“日军武器精良,城墙坚固,我军部队武器落后,数十天都没打下来。”郝明岐回忆道。后来,他所在部队采用挖地道爆破城墙的战术,将城墙炸开六七米的大口子,部队才冲入城内,彻底消灭了这股顽抗的日军。“那场战斗异常惨烈,牺牲战友的尸体填满了城外的壕沟,有的还保持着冲锋的姿势……”讲到这里,郝明岐声音哽咽,久久说不出话。
从绥远战役的后勤支援,到张家口、北平、太原战役的押俘任务,再到狼牙山阻击战、大同保卫战,郝明岐的足迹遍布华北战场。1955年,凭借在解放战争中的突出贡献,他被授予“解放奖章”。捧着沉甸甸的荣誉,他在日记里写道:“这枚奖章不属于我,属于所有没能看到胜利的战友们。”
铁血丹心——从战场到监狱的忠诚坚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郝明岐已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指挥员。1964年,他转业来到凌源地区监狱,开始了在教育改造战线的默默耕耘。
无论工作岗位如何变换,他始终保持着革命军人的优良作风,从不以功臣自居。脏活累活抢着干,兢兢业业、无私奉献,那段烽火岁月的故事,被他深深埋藏在心底,很少向人提及。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确保监狱安全等工作中,直至1985年离休。
本色依旧——百岁老人的红色传承
离休后的郝明岐,依然保持着军人的习性,艰苦朴素的作风更是刻进了骨子里。尽管已是近百岁高龄,但他学习的习惯从未间断:每天雷打不动读书看报,到了《新闻联播》时间,总会准时守在电视机前,遇到重要内容还会认真记在笔记本上,单是这样的学习笔记,就攒了几十本。如今的郝明岐四代同堂,安享天伦之乐。每当说起现在的生活,他总会红了眼眶:“比起那些没能等到胜利的战友,我能有如今的日子,已是天大的福分。我得替他们好好活着,好好看看这盛世中华——再也不用受欺负,再也不用任人宰割了!”平日里,他总把自己的革命经历讲给子女听,反复叮嘱“要听党话、跟党走,做人得踏实,做事要尽心”,把红色基因一点点融进后辈的血脉里。单位组织老干部学习,他总是最先到场。年轻民警来访,他总会耐心讲述革命传统,但每次都要强调:“我不是英雄,真正的英雄是那些牺牲的战友啊。”
从12岁投身抗日的“小八路”,到浴血奋战的解放军指挥员,再到扎根监狱系统的坚守者,郝明岐的一生,始终与国家命运、民族大义紧密相连。他经历过烽火连天的岁月,也见证了国家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他曾手握钢枪保卫家国,也用温情与责任帮助迷途者重获新生。
如今,这位近百岁的老人仍在用自己的方式践行着共产党员的初心——居室内的红色书籍始终整齐码放,他讲述的抗战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而他忠诚、坚守、奉献的品质,早已成为跨越世纪的精神财富。
见习编辑 王欣
责任编辑 李仁杰
责任校对 杨芳
编辑部主任 宋茜
审核总编 傅强
来源:辽宁区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