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报载,1937年抗战时期,四川某部队出征前,士兵在家书末尾写下“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之语,有战友调侃说:“此句原是你我兄弟语,莫教家中娇妻见了,错认你在外另有‘子’也。”可见,当时的士兵们已知晓诗句的本义,却也乐于用它表达多重情感。
据报载,1937年抗战时期,四川某部队出征前,士兵在家书末尾写下“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之语,有战友调侃说:“此句原是你我兄弟语,莫教家中娇妻见了,错认你在外另有‘子’也。”可见,当时的士兵们已知晓诗句的本义,却也乐于用它表达多重情感。
其实,出自《诗经·邶风·击鼓》名句:“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原是一首戍卒思乡诗,描绘士兵被迫征战离别时的盟约:“无论生死聚散,我曾与你约定,握紧你的手,一同活下去,直到老去”,显然,诗中“执子之手”的“子”,是指同生共死、并肩作战、亲如兄弟的战友之情、袍泽之谊,而不是特指爱情。
然而,随着岁月推移,语义变迁,从“亲友之约”渐渐被误读为“白头偕老”的经典表达,变成情侣间表达“一生相伴、不离不弃”的“爱情承诺”。从“同生共死”的战友情,到“一生相守”的爱情,从战场盟誓到人间情话,成为对理想爱情、浪漫婚姻的最高礼赞,成为浪漫爱情的“千古誓言”。
如今,在情侣书信、婚礼庆典中,常常用“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表达爱意或爱情。因为它比直白的“我爱你”更添一份“一生相伴”的笃定与厚重,也恰恰与古人对白头到老的热切期盼和天长地久的美好憧憬相呼应。
来源:宋一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