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封家书里的温情与大义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13 00:00 2

摘要:“老母亲:咱家大概的情形,儿也是知道一些,不过是不很详细。因为去年到今年抗战中间,未接到家中的来信……日本鬼子跑到中国打中国人,儿等还未出国,是为保卫中国,大概要到河北去。明天(阳历九月二号)五点钟出发,所以给老人家来信勿念。”人们每每读到高农斧的家书,都能感

“老母亲:咱家大概的情形,儿也是知道一些,不过是不很详细。因为去年到今年抗战中间,未接到家中的来信……日本鬼子跑到中国打中国人,儿等还未出国,是为保卫中国,大概要到河北去。明天(阳历九月二号)五点钟出发,所以给老人家来信勿念。”人们每每读到高农斧的家书,都能感受到他对亲人的挂念和誓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

因为原件已经捐献,所以高农斧的重外孙马鹏伟展示的是家书扫描件。通过扫描件,可以看到家书的纸张泛黄、字迹也因岁月侵蚀变得有些模糊,但此时此刻它们仿佛穿越时空,细细讲述着八十余年前的故事。

“除了最广为流传的《高农斧写给母亲的信》,其实还有两封信,一封给他的五弟高承命(当时在陕北特委工作),还有一封给二哥高承谟和四弟高承诰。”马鹏伟凝视着家书,静静地讲述着。在给二哥高承谟和四弟高承诰的家书中,高农斧写下:“我希望你们主要对老母亲多担一点心扶养,我是一点也不济的。我想你们也是知道的——为革命牺牲一切。”

“为革命牺牲一切”这句话,也成为高农斧短暂且壮烈一生的真实写照。

高农斧,原名高承训,1912年10月2日出生于绥德县深沟村一户地主家庭,父亲高友颜在当地颇有名望。高承训自幼聪颖,父亲便送他读书,希望日后继承家业。

1927年,高承训考入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在学校,高承训开始走上革命道路,并将名字改为“高农斧”。当年,高农斧参加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

随着红色区域不断扩大,土地革命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决心献身革命事业的高农斧把自家窑洞、土地、粮食、牲畜分给贫苦农民。

然而,就在高农斧牺牲一切为革命的同时,革命队伍却因“左”倾思想作怪,信不过他的出身,将他数度降职,甚至差点清出红军。直到党中央纠正“左”倾做法,才恢复了他的职务。即便受到如此大的委屈,高农斧从未想过放弃和离开。他曾说:“不让我干革命,不行!部队走到哪儿,我就跟到哪儿!我就不信出身地主的人党不要。出身我选择不了,革命与反革命我也选择不了吗?”

全面抗战爆发后,高农斧请求奔赴抗战前线。他被分配到八路军115师344旅,参加平型关战役,动员群众支援前线。

1941年6月,高农斧任新四军第四师第十旅政治部主任。皖南事变前夕,他率部南下淮海。1942年,日军对淮海区展开大规模“扫荡”。他带领部队破路、炸桥、拔据点,创造“冷枪阵”“火鸡阵”等灵活战法。经过数月血战,敌“扫荡”失败。高农斧因长期超负荷工作病倒,1943年春,被组织调回延安学习休养,1943年11月去延安中央党校学习。1944年10月,高农斧突患急性肺炎。因医疗条件有限,年仅32岁就离世了。

在高农斧短短32年生命中,有17年献给了革命。正如《解放日报》讣告所说的那样:“他为革命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2015年,高农斧入选第二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高农斧留下的三封家书,均写于1938年9月1日。家书写好后,他托付给前往延安参加青年代表大会的代表程世清,请他转交给在延安参加革命工作的弟弟高承命。同年11月3日,高承命收到了家书,将这三封珍贵的家书精心保存。

高农斧在给母亲的信中写道:“他们责斥儿对家庭不顾及不管的内容,就是说不捎钱回家……这真太幼稚了。革命的人又不刮地皮,更不敲诈人民,为抗日救国哪里会来的钱?”在给同样在外参加抗战的五弟高承命的信中,他更多地表达了不怕困难的决心,“要完成我们伟大的事业——争取中华民族解放,推进社会主义革命的前途,我们现在还不够的很,所以要学习,学习,再学习。”2000年,高农斧的重外孙马鹏伟初读家书,深受感动。2008年,他将家书的内容整理成电子版,发布在了博客上,首次将这些珍贵的资料通过网络传播。此后的十几年间,家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2017年,这三封家书被捐赠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成为珍贵的历史见证。

马鹏伟还特别指出了家书中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细节。他说:“很多人看到高农斧‘为革命牺牲一切’,尤其是了解他家庭故事的时候,很容易以为他对家族、家人是冷峻无情的,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仔细阅读那三封家书,你会发现,在每一封信里,高农斧无一例外都曾向家人索要过照片。那是他最朴素的思念——在烽火连天、随时与死神擦肩的日子里,他渴望能看一眼亲人的面容,从中汲取温暖与力量。”

只不过,在国家面临危难的时候,高农斧舍弃了小家,选择了民族大义,把深埋心底的亲情化作对家国的守护。正因如此,他的家书穿越时空,至今仍能打动人心。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