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中国第一台联合收割机、第一台轮式拖拉机诞生于佳木斯,为农机制造播下了第一粒种子。经过70多年的发展,各种新型机型、首台套、首店模式在佳木斯纷纷崛起。从“制造”到“智造”,我市农机产业发展不断打破垄断、填补空白、解决“卡脖子”问题,交出了一张亮点满满的成绩单。
编者按:新中国第一台联合收割机、第一台轮式拖拉机诞生于佳木斯,为农机制造播下了第一粒种子。经过70多年的发展,各种新型机型、首台套、首店模式在佳木斯纷纷崛起。从“制造”到“智造”,我市农机产业发展不断打破垄断、填补空白、解决“卡脖子”问题,交出了一张亮点满满的成绩单。
记者们深入工厂车间,探寻农机产业的肌理,探访品牌成长的故事,解析智能农机的创新密码。系列报道将要呈现的不仅是机械齿轮与智能芯片的融合,更是一座城市与国家农业现代化同频共振的奋斗历程:在这里,每一台农机都承载着“丰收之翼”的梦想,每一寸黑土都回响着科技强农的时代足音。
清晨,雾气漫进佳木斯骥驰装备拖拉机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骥驰装备”)总装车间,300马力的油电混合动力拖拉机卧在工位上,像一头刚醒的“钢铁巨兽”。随着头顶的天车一寸寸下降,工人把耳朵贴到机壳上,闭眼分辨金属的震颤——间隙超过0.1毫米,声音就会发飘;只有厚而不闷的“咚”声,才算合格。
“毫米级较劲”是骥驰装备对世界核心技术的最好回应,也是骥驰装备拖拉机执行总经理刘有为最常挂在嘴边的话。
他办公室的一整面窗前,图纸摞得比窗台还高。他说:“拖拉机行业的技术曾多年在原地踏步,只在现有基础上修修改改,直到油电混动出现,才算真正捅破那层天花板。”
30年前,骥驰还是修小马力拖拉机的国营厂;如今,他们以企业身份牵头的“黑龙江省拖拉机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就落在院里。25名从车间里摸爬滚打出来的老工程师,白天盯产线、夜里算算法,只为把低碳和智能写进国产拖拉机的基因里。
平日里,刘有为每天都揣着一打图纸。客户前一天反馈“升降手柄角度不顺手”,他当场让人量手腕平均高度,当天改模,第三天就装到了新车上,并申请了专利。骥驰装备每年把十几项这样的微创新撒进全线产品上,老产品年年出新,像汽车从蒸汽到电驱,每一次小步快跑都在积累革命动能。
隔壁工段,八行籽粒收割机也在喘着粗气。省内早先只有六行机,在去年十月,骥驰装备的八行机通过了农机鉴定总站大考。眼下,正式进入小批量生产阶段。
在生产车间,籽粒机项目经理杨圣斌也每天拿着表格在车间穿梭,八行机割台宽了,过桥加长了,每一项改动都对应一行损失率数据。
杨圣斌跟记者算了笔账:黑龙江地广人稀,规模经营逼着机具往大走;粮食减损更是硬杠,十亿斤粮食少损失0.1%,就是一千万斤。
为了让机器在黑土地、白浆土、水稻田里都能把损失压到最低,他们把传感器塞进割台,实时把数据抛回驾驶室的平板——精度要求到了毫米级。
夜幕降临,厂里的质检灯依旧亮着。一辆刚下线的拖拉机轰着油门来回跑,铁履带把翻起的黑土压得结结实实。刘有为拿着分贝仪站在跑道边,凉风直往领口里灌,他在等待的是发动机在达到1800转时,有没有多出那0.1分贝的异响。当数字跳成绿色,他才放心地合上了记录本。
车灯扫过厂房的红墙,照出墙面上“开创新局面”的标语,红漆虽已掉色,却没人提出换新的——因为他们知道,真正的标语早就烙在了每一道用卡尺量过的焊缝里。
用毫厘之间的较量,骥驰把“中国制造”稳稳钉在高端农机的坐标系里,“智造”的脚步精量每一个机型、每一项技术,只为更好助力粮食丰产增收,为现代化农业发展贡献骥驰力量。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