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秀气的面孔、干练的气质,许多人第一次看到姜英君,很难将他的形象与农业生产联系起来。实际上,姜英君2007年大学毕业就到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工作,迄今已经有18年了。
姜英君(右)在田间地头查看作物
秀气的面孔、干练的气质,许多人第一次看到姜英君,很难将他的形象与农业生产联系起来。实际上,姜英君2007年大学毕业就到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工作,迄今已经有18年了。
“我坚信农垦是一片广阔天地,我愿意将足迹踏印在每一寸黑土地上。”为什么要选择在农垦扎根?姜英君的答案掷地有声:“对家乡和土地的热爱。”在他看来,这份工作与他的初心和使命紧密连接。
现实与理想总是有差距的,课本上的知识该如何运用到实际生产中呢?刚刚参加工作的姜英君面对田间地头生长的农作物,一时间无从下手。小麦种子亩播种量是多少,播期、播深、密度如何把握,亩施肥量根据什么确定,农作物的品种怎么辨识,病虫草害的用药配方怎么调,不同品种的农作物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如何配套……这些看似最基础的农业常识让他陷入迷茫。于是,在工作中,他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向领导和同事们虚心请教,无论是农艺、农机、科技,还是水利、气象,只要是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工作,他都主动承担,并用最短的时间学懂弄通。
就这样一边学习,一边钻研,十几年的时间,姜英君从一个“纸上谈兵”的青涩小伙成长为一名扎根农垦大地的“行家里手”。作为一名农业技术人员,他始终认真学习并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系列重要论述,立足本职工作抓落实,坚决践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努力为中国人的饭碗里多装中国粮、多装农垦粮作贡献。
姜英君特别注重选择和推广高产优质多抗的农作物品种,针对本地区高寒旱作和无霜期短的实际情况,重点开展农作物新品种的引繁推试验示范工作。2018年以来,他参与组织开展的双低杂交油菜青杂、陇油系列的引种与推广,经过优化配套栽培技术,平均亩产达到120公斤以上,增产率达8%—10%;引进推广垦啤麦等品种及栽培技术规程,增产率达10%—15%;推广保护性耕作面积近300万亩,油料作物增产率达8%—10%,每亩降本15—20元。
此外,他组织申报的《海拉尔垦区大型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与推广》获市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并登记为自治区级科学技术成果;组织申报的《高寒旱作区春油菜高产综合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获市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参与申报的《呼伦贝尔市耕地地力评价应用与推广》《呼伦贝尔市耕地地力评价与应用》分别获市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自治区级农牧业丰收奖一等奖。多项科技成果的申报和推广,不仅加快了呼伦贝尔农垦集团的科技成果转化,也为姜英君在后续的工作中创新了思路。
2021年,姜英君调到呼伦贝尔农垦上库力农牧场公司任副总经理,多年的经验积累,使得他对农业生产工作更加得心应手。到任后,姜英君一边熟悉情况,一边谋划农业发展,第一件事就是加大力度推进农业生产从“人控”转为“智控”。
有想法就要付诸行动。姜英君家距离工作单位近200公里,为了方便工作,他住在单位宿舍。田间地头查看农情的身影里有他,与经验丰富的队长和技术人员深入沟通的人群里有他,他把所有精力都集中在抓单产、稳总产、提品质上。2023年,上库力农牧场公司粮油总产量达到0.95亿公斤,创历史新高;小麦作物在全国农垦提单产“大比武”劳动竞赛中,荣获单产提升农场佳绩组。
姜英君不断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联合中国科学院,组织技术人员升级完善了农业信息系统的农情监测、智慧农机、智慧水利和物资一卡通等功能,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实现了物资实时动态监管,做到数据可查、有迹可循。
经过多年积累,姜英君获得了多项荣誉称号和科技、行业类奖项,先后被评为市级农技推广先进个人、“呼伦贝尔英才”、“农垦英才”、内蒙古自治区海拉尔农牧场管理局劳动模范等称号。获得国家级、自治区级和市级行业及科技奖项8项,分别是农业农村部农牧渔业行业奖三等奖1项,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自治区农牧业丰收奖一等奖3项、三等奖1项,呼伦贝尔市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先后发表论文、合编论著20余篇(部),参与制定自治区级、呼伦贝尔市级农业和农机行业技术标准6项,登记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件。2024年姜英君被授予内蒙古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2025年荣获内蒙古自治区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姜英君虽然获得了很多荣誉和奖项,但他依然牢记初心使命,继续致力于农牧业生产新技术研发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和农牧业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应用,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不断展现新作为,把论文写在呼伦贝尔大地上,把成果转化到农牧业生产的实际中,切实践行农垦人“守土安粮、育土成金、强垦惠民”的光荣使命,为呼伦贝尔现代农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来源:中国农垦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