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丨东河区:建强“红石榴家园” 筑牢民族团结进步基层堡垒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13 09:47 1

摘要:东河区以“红石榴家园”建设为核心载体,创新实施网格融合夯基、载体矩阵拓面、文化交融聚力、机制解难暖心四项关键举措,打通民族团结“最后一公里”。全区16个家园中8家星级稳步提升,3家3星级典范家园成为“可复制样板”。

东河区以“红石榴家园”建设为核心载体,创新实施网格融合夯基、载体矩阵拓面、文化交融聚力、机制解难暖心四项关键举措,打通民族团结“最后一公里”。全区16个家园中8家星级稳步提升,3家3星级典范家园成为“可复制样板”。

网格筑基精耕“责任田”

民族工作活力在基层,关键在“融日常”与“提能力”双轮驱动。东河区以网格为单元,将政策宣传、服务管理与共同体意识培育无缝融合,通过持续赋能与平台搭建,催化网格员成为社区治理与民族团结的“双面骨干”。政策宣讲融“网”入格,打破政策宣讲“台上讲、台下听”的传统模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精细化纳入社区网格员日常工作清单。能力提升赋能网格,“根系”更强健。针对网格员队伍开展专项民族政策法规培训与精准服务技能训练,使之成为精通民族工作、善做群众工作的“行家里手”。

红石榴志愿服务队开展民族法治政策宣传

矩阵传播搭建“强磁场”

提升认同感需抢占传播制高点,核心在“多维传播”与“情感共鸣”交融。东河区以技术赋能拓展覆盖面,提升信息“流量”,以真实故事链接人心,提升情感“留量”。线上线下的渗透式传播如同春雨,滋养共同体意识悄然生长。融媒矩阵扩“声量”,打破时空壁垒,倾力打造“端(客户端)、网(门户网站)、微(微信微博)、视(短视频)、屏(电子屏)”立体传播矩阵。以文化人讲“共鸣”,深挖社区真实故事作为情景短剧创作蓝本,让传播素材自带“乡土温度”。

小贾普法微课堂

文化赋能精织“连心带”

文化是最深沉的精神纽带,关键在于活化利用文化场域,将单向展示转变为互动协作的多维平台。东河区推动“红石榴家园”于体验中促认同,于共建中育归属,使“共同体”概念在烟火日常中生动具象。非遗传承连古今,美美与共显魅力。依托社区活动室、文化广场等阵地,精心打造“美食工坊”“非遗传习营”等互动平台,让各族文化可观可感可体验。茶话议事增黏性,共建共享促共生。升级社区功能空间,增设“红石榴茶话角”“邻里议事厅”,形成议事互助平台。

非遗传承人温永华带领各族姐妹共绣美好新生活

机制保障构建“减压阀”

长效的机制保障是家园稳固的根基,重在构建“全链条”治理闭环与服务网络。东河区从诉求入口到解决出口全程管控,从特殊关怀到法治保障无缝衔接,实现关怀可感、问题可解,筑起凝心聚力的暖心家园。闭环治理消痛点,问题有解心安定。建立群众诉求“台账制+闭环管理”机制,街道社区定期组织“民情恳谈日”,建好困难群体动态数据库,串联社工、志愿者资源精准帮扶,推动设施老化、特殊群体关爱等共性问题限期解决。法治护航清壁垒,公平正义强根基。健全跨部门民族纠纷联动调处机制,确保职责清晰、响应迅速。各街道加强工作人员法治素养培训,在红石榴家园探索“模拟法庭”“以案释法”等普法调解模式,实现民族政策与社区治理协同共进步。

红石榴家园调解室

文:马磊(区民委)

来源:专注农村风情

相关推荐